在宋代词坛,辛弃疾是除苏轼之外,最受后人喜爱的一位豪放派词人。他能文能武,个性刚强,充满英雄气,素有“词中之龙”的美誉。与南宋文坛那些文质彬彬,只会风花雪月的阴柔词人相比,一身阳刚气的辛稼轩简直自带光芒,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被人遗忘。
这样的辛弃疾,即使写起“愁绪”来都那么有个性,风流豪放,例如他的这首《满江红》。这首词堪称宋代词坛描写愁绪最美艳的词作,首句就美仑美奂,色彩斑斓宛如一场盛宴!尤其是开篇首句,用词之奇令人惊叹!全词如下:
满江红 南宋·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这首词的具体写作时间,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无法得知。但是从词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应该是辛弃疾中年时期,政治失意,个人抱负难以实现,心中抑郁不平之下所做。整首词沿用了传统的暮春思愁,春归思家的主题。
辛弃疾此词,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太多新意,但在表现技巧上,尤其是用词上,却堪为上乘之作。词作上片描写暮春景色。与同类型的词作一样,词人先写暮春之景,再由暮春景色引出心中的愁绪,进而引出思归之情。
然而,在描写景色时,词人的触觉十分敏锐,用词奇特而惊艳,把暮春的景致写得眼花缭乱。上片首句“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就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一开篇就将园林中的灿烂春色推到读者眼前。火红的樱桃,雪白的荼蘼,红白相间,对比鲜明,煞是好看。
面对这样多彩的暮春景色,作者忍不住发出“春正好”的感叹。紧接着,作者又从动态角度,抓住“竹笋破土而出”、“燕子黄莺啼鸣林间”等意象“描写了暮春的生机勃勃。可是,此时的江南景色再美,毕竟也已到了暮春时节。春天就要走了,词人心中愁肠百结。
诗人为何忧愁呢?词作下片首句揭示了答案:家何在?词人登上高楼远望,只见春山重重叠叠,家乡却不知在哪里。那浩渺烟波,更是阻隔了词人的视线。至此,词人一声长叹“古今遗恨向谁诉?”可是词人的恨,并不是一般文人的“春恨”,而是国仇家恨。
辛弃疾一生都力主北伐,希望中原统一,一雪国耻。可是,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根本无心北伐,只希望在江南苟且偷安,安享富贵荣华。因此,词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抱负,抑郁不平。词中的愁,不是文人风花雪月之愁;词中的恨,也不是文人伤春悲秋之恨,而是关乎国家民族的深仇大恨。
可是这种“恨”,词人却无处诉说,世间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于是词人借用庄子之说,说自己变成了蝴蝶,在梦里回到了家乡。可是他的家乡在北方沦陷区,被金人占领,他有家回不得。在词作最后,词人应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使沉痛的感情一贯而下,令人动容。
这首词相对于辛弃疾那些直抒胸臆、豪放洒脱的作品而言,显得相对委婉含蓄。这可能也与作者当时所处的险恶政治环境有关。即便如此,词作在用词、修辞手法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广受赞誉。
此外,词人在上片用了各种各样的颜色词,动静结合,写出了一片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暮春景色。然而,春景描写得越加美好,词作下片中所抒发的有家难归的“愁与恨”就越发沉痛。看惯了一般文人伤春悲秋的“无病呻吟”,辛弃疾以一腔深沉的家国之情熔铸于词句,更显珍贵。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