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隆恺:因为“慢”所以“快”,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快”的误解

这是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背后反映出人们对于未来的不安和迷茫,想要以“快”寻求安心。这种不安和迷茫的真相源于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没有方向。在很多地方都讲到,“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偏离正确方向之后,速度越快,离成功就越远。

当然,人们都会给自己的行为找出一个理由,而互联网的“迭代思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也许口中念着这些流行名词的人们并不知道其真实的含义,只是人云亦云。

关于互联网思维建议推荐读读赵大伟老师写的《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这是以咨询顾问的思维来解读的互联网思维,我们现在也简单引用一段:

4、迭代思维

“敏捷开发”是互联网产品开发的典型方法论,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允许有所不足,不断试错,在持续迭代中完善产品。

这里面有两个点,一个“微”,一个“快”。

法则8:小处着眼,微创新

“微”,要从细微的用户需求入手,贴近用户心理,在用户参与和反馈中逐步改进。“可能你觉得是一个不起眼的点,但是用户可能觉得很重要”。360安全卫士当年只是一个安全防护产品,后来也成了新兴的互联网巨头。

法则9:精益创业,快速迭代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有快速地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反应,产品才更容易贴近消费者。Zynga游戏公司每周对游戏进行数次更新,小米MIUI系统坚持每周迭代,就连雕爷牛腩的菜单也是每月更新。

在上述“迭代思维”的影响下,很多人为自己由不安和迷茫带来的“不安”找到了理由,可以安心地快速错下去。当然也有别有用心的人用“快”来完成自己产品和服务销售,主要的说法是“你再不XXX,就比别人慢了”。

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别人真的与我们无关。我们能够比较的只有昨天的自己,或者上一刻的自己。

昨天和朋友在交流,朋友推荐我去看看“罗辑思维”最近卖书的事情,说通过预售就卖掉700万本,非常厉害。但我的反应是,与我无关。

假设有一天,我也开始通过自媒体卖书,也许只卖掉一本。我只会认为我很厉害,已经卖掉一本,而不是认为我很差,比罗辑思维少卖699万9千9百9十9本。这不是自大,只是明白了别人越的与我们无关。

根据大量和周围不太懂互联网技术的朋友聊天(未来可以收费),对于“快”的误解主要以下两点:

1、想到或听到一个点子就“快执行”

在“黄金圈法则”里面分析成功法则,正确思维是“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

我们想到或者听到一个点子,一般情况下是“做什么”。此时不能直接开始行动,而是应该去思考“为什么”、“怎么做”,全盘理清以后此时的“做什么”和之前的“做什么”也许事情一样,但是效果却千差万别。

这里主要指的是“模式”,如果是“创造价值”,那么应该做得越快越好、越早越好,而在“模式”层面应该先“务虚”再“实干”。

2、做了以后没有效果马上就“快改变”

身边有很多拥有行动力超强的朋友,想好就开始做(方向不错的情况下),但是做了马上希望获得效果。没有看到效果马上就想换一个方法来试,美其名曰“试错”。

所有的商业都是有逻辑可偱的,没有效果其实也是一种效果。我们前期已经产生了一些行为,这些行为一定会产生一些反馈。只是很多不了解商业模式的朋友以为没有效果就是没有反馈,其实没有效果是非常值得分析的,也许比有效果还值得分析。

比如:之前的行动方向是否正确、之前的行动执行是否到位、效果反馈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最最重要的去分析,我们在怎样的思维模式下去想出我们之前认可会有效果的行动。如果不能通过反思,只是一味去做做做,只是陷入死循环。

移动互联网的“快”应该有:清晰的方向、全盘的规划、恰当的节奏、耐心的等待、快速的迭代。

清晰的方向: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能够解决怎样的问题或者满足怎样的需求?

是想单纯赚钱?还是想为客户创造真正价值随便赚钱?

全盘的规划:

这件事情应该怎样做?流程是怎样的?里程碑事件是什么?

每个阶段可能带来的反馈是怎样的?按照预期?没有按照预期?

恰当的节奏:

每个流程节点计划时间?是按时间来判断?还是按进度来判断?

耐心的等待:

行动之后等效果反馈,如果没有快速效果反馈就要等够时间或者数量。

快速的迭代:

迭代是基于前一行动的改变,不是换一个完全不同的。

前期小范围小投入试错,如果方向错了,赶快换方向;方向确定以后,再逐步增加投资变化行动。

当大家都在追求“快”的事情,“慢”何尝不是一种竞争力呢?“慢”并不是停止不动,也是在“缘不够结缘,福不够培福”的行动着。只是可能表面看着不会轰轰烈烈,而是润物细无声!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隆恺:因为“慢”所以“快”,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快”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