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

2020年第一周的第一本《局外人》,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代表作,写于加缪26岁时,这篇小说不长,只有大约六万多字,刚刚开始读感觉颇有点流水账式的小学生作文风格,整篇文章的风格呆板、枯燥、语言闪烁,情节琐碎而显得毫无意义。小说分为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作为开头,之后一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赶去养老院参加母亲葬礼,整个过程中主人公并没有表现的很伤心,自始至终没有流下过半滴眼泪。匆匆结束葬礼之后的默尔索,回到自己家,他急不可耐地去海滩游泳,看喜剧片,寻求肉欲刺激。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她,他却把这个人们视为神圣的问题当成毫无意义的废话,绝对不肯巧言令色来搪塞女友。邻居雷蒙殷切地表示想与他交个朋友,莫尔索却回答“做不做都可以”,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直到在海滩上莫名其妙的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小说进入了第二部分监狱与审判。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默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最终,默尔索因为在母亲葬礼上没有落泪的原因,被法庭判处了死刑。

        在通读完全文后,你才能感受到那种文章要表现的荒谬,一种主人公与周围人无法融合的荒谬,主人公真实的活着,一切以自己的真实意识与感受为依据,不迎合,不做作,不敷衍,不为了别人只为了自己真实的意志。他有自己的信条“人永远不该做假”。他承认与母亲没有共同语言、不指望对方,他拒绝冒充孝顺儿子形象;他不愿意为了事业晋升对上司阿谀拍马;不愿意讨女友开心立下假誓言;他不愿意讨好法官承认自己信奉基督教;他拒绝律师建议为了迎合法庭而说谎……一切皆“因为这不是真的。”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但是默尔索却有意无意地要跳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回到这本书开头。想想一下“海边游泳”“看电影”“约会”这些词是不是都会让你联想到美好的场景?但是,如果加上一个“母亲刚刚去世”这样一个前提,那你又作何感慨?我们认为,“母亲去世”后合理的行为应该有的行为是痛哭流涕甚至悲痛欲绝;如果他没有这么表现,那么他就是不正常的,是一个冷血的人。这么看起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何等的荒谬。

        正如文章中的一段名言:他人之死,母亲之死,他的上帝,他人所选择的生活,他人所选择的命运,与我何干?反正找上我的这种命运,也会找上成千成万像他一样自称为我兄弟的幸运儿。所以,他明白吗?活着的人都是幸运儿,世上只有这一种人。大家一样迟早要死,连他也不例外。一个谋杀罪被告,若只是因为没有在他母亲下葬时哭泣而被处决,那又如何?这本书读了两遍,一开始觉得混沌,而读完第二遍之后,又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感,我们每个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不断的与这个荒谬的世界妥协着,为了别人活,为了合群,为了群体的感受,让那个真实的自己总躲在各种假象的背后,小心翼翼的尽量不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这不就是这本书要表现的吗?那个真正按照真实的自己活着的默尔索,已经被这个荒谬的世界杀死了,他迎来了又一次的重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局外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