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幼师。也许有人觉得,幼师总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打交道,接受到的气氛也是单纯的。
然而,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教师又承担着重要的家长工作。因此,我们每天也都在不断感受着每个家庭的酸甜苦辣。
记得去年,我们班新转来一个小朋友,暂且叫她乐乐,一起转学来的还有她上托班的弟弟。有段时间,我们发现,乐乐和她弟弟总是上学迟到,孩子们在进行晨间户外活动了,他们姐弟俩才被妈妈匆匆送进校门。有时候一边进来,一边还在吃着早餐。
我把这个问题和乐乐妈妈反映了,希望姐弟俩上学尽量早点,别让孩子养成迟到的不良习惯。然而,乐乐妈妈很是无奈:“老师,我们也不想迟到。可我每天一早起来,照顾两个孩子起床,刷牙洗脸,各种零碎事,真的很赶时间。你们也知道乐乐吃饭很慢,她弟弟也是,也只好在外面买点路上吃。”
这倒是真的,乐乐在幼儿园吃饭的确很慢,还容易挑食。
我接着问她:“那么孩子的爸爸呢?家里还有没有老人一起住?”
乐乐妈妈似乎很少有机会吐槽辛苦的家务,这一问,她也打开了话匣子:
“没办法啊,孩子爸爸要上班,每天很早出发,根本顾不上孩子。老人家不住一起,而且我更不放心他们带孩子。老师你不知道,孩子的爷爷奶奶吃饭习惯更不好,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一顿能吃三个小时。而且从来不认真教育孩子,孩子吃饭慢,他们不管,由着他们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晚上看电视到十一二点也不管,随便他们看多久!你说我能放心把孩子给老人照顾吗!”
听到这话,我当时就忍不住感叹:“乐乐妈妈,孩子不是您一个人的,也是孩子爸爸的。老人家不住一起,年纪又大了,当然不好要求什么。可是孩子爸爸天天在一起的,这两个人共同的孩子,要求分担一点,不过分吧?”
乐乐妈妈也只能勉强笑了笑:“谁不想轻松一点呢!但做起来真是……反正,老师,以后我尽量让乐乐不迟到吧,我也不想让孩子迟到的。”
后来有一天,乐乐妈妈生病住院了,接下来好一阵子需要乐乐爸爸接送孩子。因为爸爸要上班,所以每天孩子来得并不迟。但是放学后,乐乐爸爸总是要迟个十几二十分钟才来接孩子,教室里好几次只剩乐乐一个小朋友。我们提醒了乐乐爸爸几次,依旧如此,似乎不担心孩子等爸爸妈妈等得心急。接孩子的时候,乐乐爸爸也是接了孩子就走,不像乐乐妈妈那样,会不时问问老师:“今天孩子表现怎么样?”“吃饭乖不乖?”
孩子,似乎只是妈妈的。
像乐乐这样的孩子,全权由妈妈照料,爸爸基本隐形,这样的孩子对于我们幼师,并不少见。至少对于我所在的幼儿园,绝对不少见。
开学带孩子来报到的,是妈妈。
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是妈妈。
孩子尿裤子了,送来换洗衣裤的,是妈妈。
孩子身体不舒服,需要家长接回家休息的,是妈妈。
幼儿园举行亲子活动,来陪孩子一起参加的,是妈妈。
幼儿园开家长会,前来出席,并且非常关心孩子表现的,是妈妈。
不可否认,我们也见过一些负责任的爸爸,也会接送孩子、陪孩子参加亲子运动会、和孩子一起做手工,也同样配合幼儿园的各项家长工作。
然而,更不可否认的是,照顾孩子的主力军,依然是妈妈。
我见过有的同事,联系家长时,永远直接找孩子妈妈。我问她,会不会太麻烦孩子妈妈了,好歹爸爸和妈妈都联系联系。
她说:“我也不想啊,可都是妈妈照顾孩子,爸爸又不管的!全职妈妈还好一点,上班的妈妈就不方便了!有些小朋友的爸爸,我是从来没见过长什么样!”
最“厉害”的时候,是我以前带过的一个小班。有一个小朋友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妈妈还生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她的妈妈每天送老大来上学,一手牵着蹒跚走路的老二,一手抱着还不会走路的老三。推算起来,这三个孩子,每一个都是在她生完前一个孩子,出了月子以后,又怀上的。那个妈妈跟我同年,同样是90后。但不知道的,恐怕会以为她是80后甚至70后。
或许,因为孩子是母亲十月怀胎所生,所以妈妈会更加自动地抚养孩子。
——可是爸爸跟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吗?
或许,因为女性做事细心,情感细腻,所以更加适合照顾幼小的孩子。
——难道照顾孩子的技能这么难,爸爸学不会,妈妈倒能学会?
或许,因为孩子爸爸真的工作太忙,所以妈妈不得不扛起育儿的重任。
——然而那么多职场妈妈,不是同样在上班?
或许,我们的习惯中,向来就默认了母爱的伟大,热爱歌颂母亲对孩子无私的奉献,所以妈妈一个人抚养孩子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或许,我们的意识里,都偏心而不自知——
看到爸爸上班辛苦,就认为爸爸有责任心;看到爸爸偶尔给孩子冲个奶粉、换个尿布,就会夸爸爸真暖心。
相反,妈妈也认真工作的,嫌弃人家只顾事业不顾孩子;妈妈全职围着孩子转,又挑剔人家不挣钱吃白饭,连抱怨一下带孩子累,也不被允许:“在家带个孩子,能累个啥?”
所以,不知不觉,孩子就成了妈妈一个人的。
孩子好,理所应当。孩子不好,唯母是问。
孩子爸爸,别忘了孩子也是您的。
有个很老的段子:“父爱如山,就是像山一样一动不动。”
很老套,但现实情景又让人不得不服。
想来,我们是不是从没认真思考过,为什么爸爸下班回家,就可以鞋子一脱、沙发一躺、刷着手机、等着开饭。最多稍微逗逗孩子开心,陪孩子玩一会儿,有的甚至还嫌孩子吵闹。如果爸爸们这样做,似乎没人会多严厉地责怪爸爸。甚至于,还会有人为爸爸们找借口:“男人上一天班多辛苦,回家放松一下怎么了?”
而妈妈们,哪怕职场妈妈,下了班也照样要料理孩子、料理家务,更不用说全职妈妈了。如果有哪个妈妈难得想轻松一点,今天不烧饭了,叫个外卖吧,就一定会有指责妈妈的声音:“怎么有这么懒的妈妈?”“怎么给孩子吃外卖,能有营养吗?”
孩子不也是爸爸的吗?为什么只对妈妈如此苛刻?
前段时间,根据日本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日剧《坡道上的家》,被称为一部“不婚不育宣传片”。
故事讲述的是家庭主妇里沙子被挑选作为陪审员,参与一桩“恶母杀女”案件的庭审。随着案件的深入,里沙子发现,这位名叫安藤水穗的被告人,溺死亲生女儿的恶魔母亲,其实一直承受着“丧偶式育儿”的不堪重负,以及严重的产后抑郁,才被逐渐逼得走上绝路。
被告人水穗的丈夫借口工作忙碌,上班的日子从不分担育儿工作,一回家就喊累,不允许妻子和孩子打扰自己。丈夫还理所当然地声称:双休日我也帮忙带过孩子,再说所有女人都是这么过来的。那谁谁谁不就能把孩子养得很好!
丈夫的母亲,也就是水穗的婆婆,同样理所当然地认为: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儿媳专职带娃是应该的,不应该再让孩子爸爸帮忙。
而女主角里沙子,在感受这位母亲创伤的同时,也联想到自己家里的状况,联想到自己作为家庭主妇,平时也是一个人挑起照顾孩子的所有重担,也是丈夫几乎不会分担孩子的任何需要。
放眼现实生活,我们的习惯,让爸爸们误以为,自己只要给家里挣钱就好了,孩子,那就是妈妈的了。
其实,对于母亲来说,抚养一个孩子,虽然辛苦,却也幸福。
既辛苦,又不幸的,是孩子明明有爸爸,母亲却仍旧要独自抚养孩子,辛苦的时候也不能歇一歇,因为没人接手帮忙。
任何一个孩子爸爸,都应该认真意识到——孩子不会自己长个子、奶粉不会自己泡成牛奶、食物不会自己烹制成菜肴,脏衣服不会自己洗干净、满地玩具不会自己收拾整齐。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因为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从而就和爸爸没有关系。
孩子妈妈,孩子不是您一个人的!
有没有这么一个熟悉的瞬间:
妈妈让爸爸给孩子冲个奶粉,最终却在埋怨着:“怎么用开水冲奶粉?连这个都不懂,还是我来吧!”
妈妈让爸爸晾一下孩子的衣服,结果仍然是抱怨着:“怎么只晾了衣服,裤子不晾了,真是靠不住!”
妈妈让爸爸带孩子出去散步,却免不了还是埋汰:“怎么不知道穿件外套再出去,能不能长点心?”
妈妈是第一次当妈妈,但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有些负责任的爸爸同样爱孩子,可是一时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确实在所难免。
学习照顾孩子对于爸爸来说,可能真的更难些,就好像学习修理电器对妈妈来说,也似乎更难些。
然而,难,不等于无法学会。
不练习,不行动,才无法学会。
我见过有的爸爸,难得送孩子上学,就把孩子送错班级。如果让他多送几次,谁会相信他还能送错?
我见过有的爸爸,连一件外套是不是自己孩子的都不知道,说要问孩子妈妈。如果让他多给孩子整理一下衣服,多少也该有点进步吧?
我们常说,父母给子女包办太多,会导致子女自理能力缺失,加重对父母的依赖。同样的,妈妈把育儿工作包办太多,也会导致爸爸在孩子的抚养上尸位素餐。
真的希望妈妈们能够明白,孩子虽然是你十月怀胎所生,但不是只属于您一个人。您一个人做两个人的工作,对你自己更不公平。
人性是容易好逸恶劳的。你把什么都做了,爸爸当然就什么都不用做了。
人心也是需要沟通的。你不让孩子爸爸明白自己辛苦,他自然以为照料孩子很轻松。
甚至再延伸得远一点,如果默认了“孩子父母双全、却又只有妈妈”这样的环境,那么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也多半会潜移默化,认为妈妈就是辛苦操持家务、养儿育女的那个,而爸爸是下了班就能优哉游哉、沙发手机的那个。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这对于孩子将来的婚姻家庭,又该是怎样的影响?
是不是男孩当了爸爸,就会继续不管家务、不管孩子,心安理得享受着妈妈照顾孩子,也照顾自己?
是不是女孩当了妈妈,也会延续着终日操持上班和家务、终日围着孩子转,家务孩子稍有瑕疵,就要被一顿数落?
这样的风貌,是一个温馨家庭应该拥有的吗?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短片,岳父到女儿女婿家做客,却看到女婿全程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女儿在忙着打扫卫生,烧菜做饭,还要不停地看护着幼小的孩子。岳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回忆起,女儿小的时候,他和妻子在家中,也和现在的女儿女婿一样:妈妈是孩子家务一把抓,爸爸却全然不顾,置身事外。
孩子的爸爸和妈妈,应该是一对创业的合伙人。双方地位平等,没有上司下属,没有职级高低。双方共同的孩子,就是共同的事业。
除了十月怀胎和母乳喂养,是爸爸无法代替。其余所有,自当共同出力,而非一方累死累活,一方浑水摸鱼。
希望每一个孩子的母亲,都能记住:
在适当指导的前提下,多放权给孩子的父亲,做到父爱母爱都不缺位。
在双方坦诚的基础上,多沟通为人母的不易,让孩子父亲学会体贴您。
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不会觉得:
我的母亲特不容易,把我从小拉扯大。
我的父亲,父爱如山,一动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