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记(4)

刚刚看了一下关于日本新冠的讯息。

看完了头疼。全日本只能接收1800个感染者,就这么点医疗资源。

武汉,或者说湖北现在到底怎么样了,也不知道。只看到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还在往湖北集结,还有很多的医务人员牺牲在了第一线。过度劳累之后免疫力降低,再感染病毒以后肯定是凶多吉少,这些医务工作者真的是和平年代的战士。

如果能让大家知道武汉这几个月的真相到底怎样,知道武汉的新冠发生、发展、蔓延、控制乃至好转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就可以被最大程度上的借鉴、参照和研究,也能避免更多国家和更多人的悲剧。

可惜,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武汉始终是个迷一样的存在。漫天飞的信息,也不知道哪个真哪个假。

让人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今天写的是姚宝的日语启蒙老师小曾同学推荐给姚宝看的漫画片——改编自日本漫画家新川直司原作的同名电视漫画《四月是你的谎言》,有22集,每集大概20分钟。

这是发生在几个高中生之间的青春励志故事,男主是钢琴家,女主是小提琴家。没错,因为音乐是漫画片的一条重要主线,所以我才把它埋头看完。

比较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这人不喜欢看电视,对电影的兴趣也不大。基本上我去看电影,都是为了应姚爸的要求写影评。

姚爸说我是个没有爱好的人,其实他真没说错,我就是这么无趣。无趣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我看上去对人对事都还算认真,那也只是因为我有责任心而已。

但音乐可能是个例外。也就是说,与这世间的万物相比,音乐算是相对让我提得起兴趣的事情。

怎么证明呢?当年19岁的我,因为眼睛生病,被迫中断了学业。在心灰意冷地赴京治疗的途中,我向爸爸提出了唯一的一个要求:如果我真的瞎了,请给我买架钢琴。

后来经过差不多半年的激素治疗,我的眼睛才算是恢复到了最理想的水平,虽然我为此也付出了近视程度极速加深的巨大代价。再后来,我不顾妈妈的反对,再次捡起了课本,认识了姚爸,来到了复旦,留在了上海这座城市。

为什么会弃理改文,为什么好端端的计算机不学,改学中文继续学业,因为医生说我的眼睛不适合再从事计算机专业,才是其中的关键。

这也许同样是我至今不爱看屏幕,只爱看书本的原因吧。甚至也是我反对姚宝看屏幕,只支持他看书本的原因吧。

买钢琴的愿望,是直到姚宝出生那年才实现的。09年的春天,因为姚宝出生,老刘坚持要我们买房子。于是他一个人跑到上海来,用了两周的时间,帮我们抢了现在的这个小房子。我们穷尽全家之力,用所有人每个月的工资,交了房款,并做了最最简单的装修。

到了年底的时候,爸妈的账面上才终于有了盈余。他们拿出了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给我,让我买架钢琴。我和姚爸去买了最便宜的珠江教学专用琴,像宝贝一样地摆在了家里的客厅。不过它只是我的宝贝,姚爸成天说要把钢琴卖了,换个大沙发让他躺着。

在姚宝小的时候,钢琴一直是我弹。从姚宝5、6岁开始,我就再没有弹过钢琴,因为他被我连哄带骗地绑架到了钢琴的前面。从此,我化身为超级陪练。

说真的,姚宝可真不勤快,每次好不容易把他弄到钢琴前面,人家也就练一遍,懒得让人发指。他之所以在练琴少得极其可怜的情况下,还能取得和他的付出极不相符的成绩,和我这位陪练是有关系的。

所以家长懂点乐器,对孩子的帮助还是挺多的,但是,家长折的寿也挺多的。这个过程中的彼此折磨,但凡经历过的人,都能懂。

我家不是音乐世家,也没有特别爱好音乐的亲友。我的钢琴启蒙,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流行钢琴,对古典钢琴知之甚少,欣赏能力也极其有限。

同样,对钢琴之于人生的意义,对音乐和我们人生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认识同样有限。这种有限的认识,让我沉迷于逼迫姚宝学琴的痛苦而无法自拔。姚宝的钢琴也学得时断时续,在各种业余爱好里面,用时最多,收效最少。我俩为此都心力交瘁。

就在一切仿佛即将走上歧途的时候,我遇到了这部漫画片。它立足小朋友的视角,围绕两位主角的经历和感情,对于为什么要弹钢琴、拉小提琴,对于如何理解和演绎古典音乐,做了充分探讨。

很多人会说这部漫画片有《钢琴之森》的影子,那是另一部关于钢琴的动画影片,姚宝很喜欢故事的主角海,他用脑子想旋律,手指在空中弹琴的本事,就是从海那里学来的。

我觉得两部动画片倒也谈不上雷同,只能说,这种看似的“雷同”证明了,关于我们为什么学习音乐,关于如何演绎古典音乐,确实是在哪里都备受争议的话题。我不敢说它让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是确实让我得到了极大的启发。

是啊,我为什么要让姚宝学钢琴呢?姚宝又为了什么而弹钢琴呢?

从我的角度来说,首先是因为我喜欢,觉得钢琴是个好东西,所以希望姚宝也喜欢。天下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也都会这样做。

再者,确实音乐是个好东西,而钢琴学习对于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既是基础,也是捷径。

从后者来说,这是被实践验证的。姚宝因为从小学习钢琴,他唱歌的音准好,听音的能力也很强,这是事实。

但是站在姚宝的角度呢?如果孩子不是生来就喜欢钢琴,不是生来就热爱音乐,对于一个5、6岁的娃来说,他为啥要每天都要坐在椅子上弹琴呢?

因为不弹妈妈会生气,生气会打人。但是如果有一天他不在乎你生气,也不怕你打他怎么办?

动画片里的男主,他虽然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外号人肉节拍器,还可以听歌记谱哦),但是因为被妈妈逼着弹钢琴而留下了无尽心理阴影,导致必须要女主用生命拯救才能走出创伤,这……毕竟不是每个男生都能遇到用生命来拯救他的那个女孩。

不打人也行。比如我们会告诉他/她,会弹钢琴的男孩有女孩追,会弹琴的女孩像公主……你这是想让孩子弹钢琴,还是想让他当大众情人?

我们还会告诉他/她,弹琴获奖拿证书可以申请好的学校,弹琴过了10级考学可以加分……弹琴成了学业曲线救国的工具,那么他到了好学校之后,过了10级之后,是不是就没有之后了?

这么说,我们不是忘了初心,是根本就从来没有过初心?

不,我们坚定地相信我们有。因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啊,包括金钱、时间,还有对孩子无怨无悔不屈不挠的爱。

从前我带姚宝弹钢琴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妈妈为了你能弹钢琴,自己都不弹了,所有的时间都拿来陪你弹琴……我觉得姚宝心里肯定恨了一千遍:你爱弹你弹啊,谁也没说不让你弹啊。

动画片清清楚楚地给了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学钢琴也好、学小提琴也好,必须要让孩子有个他自己认可的热爱的理由。可以是对音乐过人的敏感和天赋,比如动画片里的男主公生;也可以是因为喜欢某个人,想要和他一起站在舞台上,比如女主薰;也可能是希望同样弹出动人的音色,比如绘见;也可能是因为想要打败最厉害的对手,比如武士……

生来就是莫扎特的娃,那不是少数,而是极少数。为人父母,你要是希望孩子在自发学乐器的年龄之前,就能乖乖坐到钢琴面前,就必须教给娃一个热爱的理由。

这个理由要和任何世俗的功利无关,它的本质,是让孩子能够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比如,让孩子能通过音乐与他人链接,让孩子在音乐之中绽放自己的价值,让孩子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感情等等。

只有这样,音乐才能内化到一个人的生命中,成为支撑着娃一直在音乐的道路上走下去的永恒力量。

否则,它其实就相当于做了多年的十指运动。

说到这里,很多家长说手指运动能开发右脑,让孩子更聪明。其实打电脑也是十指运动,你觉得你越来越聪明了吗?

虽说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可我们做事情总是要考虑一个性价比,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也许天天被你逼着练钢琴的娃,他原本更合适做一名出色的探险家呢,你可能真的剪断了他寻找梦想的翅膀呢。

大人孩子因为学乐器而痛苦的原因,不仅仅是隐形的动机问题,还有就是非常显性的太早太难的问题。

如果你没有像郎朗爸爸那样,希望娃将来能成为一名钢琴家,那在孩子对音乐和乐器还没有足够认知的时候,是不适合赶鸭子上架的。

如果仅从培养音乐素养的角度来说,幼儿园期间孩子会自发地弹个1级的小星星真的已经足够。但是现在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就能完成5级+的孩子真心不在少数。

对于乐器来说,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好听的音乐往往还真不是因为太难,而是因为演奏者对音乐的虔诚。

一个乐手或歌者,他的一个音符或是一个音色一出来,你可能不知道他的技巧有多高,但是一定能知道他对音乐是什么样的态度。真诚的音乐,有在瞬间就直指人心的力量。

说真的,对于非天才级的罗普大众来说,音乐的好坏和技巧的关系真的不大。因为外行听的肯定不是技巧,而是感情上的共鸣。但凡是感情方面的事情,心诚意正都是摆在首位的。

这也就是为啥姚爸从前总说我弹琴比姚宝好听的原因,因为我是自己愿意弹,他是被我逼着弹。我在琴声中倾注了感情,可他在给我凑遍数,只求快快弹完了事。

再就是对感情的表达和年龄也有关系,或者说和你的人生阅历有关系。一个艺术家,懂得用艺术去表达生命;一个爱好者,会愿意用艺术去表达生活;而一个娃,在面对复杂的技巧时,不好意思,他只能去表达五线谱里都写了啥。

而这种为技巧而技巧的音乐学习,又会让娃距离音乐越来越远。道理很简单,他把学音乐当成技巧的不断攀升,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太难的东西,或者说超出孩子年龄能承受的难度,非但培养不出自信心,相反,会积累很多的畏难情绪。难到做不到,自然不想做。所以别怪你家娃弹琴会哭闹会抗拒。

这是不是和我们学奥数很像?中国的娃拿得了世界冠军,可做得成数学家吗?拿得了诺贝尔奖吗?

关于逼娃练琴这件事情上,我不反对在这里用上那句家长都不喜欢听的话:你行你上。

姚宝在2年级通过了钢琴6级以后,再没有参加过钢琴考级。当然也因为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打击乐,但是钢琴也并未完全放弃。只是不考级、不参加比赛、也不考音乐学院,如果没有真诚的喜欢,他又为什么还要弹琴呢?毕竟没有理由的事情,谁也不会做。

去年8月到了以后日本,姚宝去了一所非常普通的日本小学读书。在这里,音乐是他们的的日常,音乐貌似谁都会一点,但是等同10级的娃,我不敢说绝对没有,但是绝对没天朝那么夸张。

在姚宝的天朝学校想参加艺术节,得有相关乐器的6级证才能报名,如果是钢琴证书还需要8级。报名之后都是独自演奏,再经过层层选拔以后脱颖而出。

但是在日本,音乐会都是由老师编排的乐器合奏曲目,只要你想参加就可以报名。曲子不是很难,但如果是乐器小白,估计想搞定也会有点难度。但是它更重视的是各种乐器的配合,也确实很好听。你只要能胜任你的那部分任务,就可以参加演出。

上学期学期末的音乐发表会,姚宝报的是低音键盘;这学期期末六年级的毕业汇演,他报了小军鼓。这些都是他自己的决定,我甚至很长时间都不知情。但是我从这些现象的背后,看到了他热爱音乐的身影。

其实喜欢音乐,真心不在乎你考了几级,而在乎你是否发自内心地想做这件事情。

在日本的音乐教育,确实让音乐回归了本质。同时也证明了,只要不给孩子们出难题,热爱音乐的孩子,真的是大多数。

为什么在日本的学校,会鼓励孩子们都尽可能地接触音乐,又不要求孩子们去演奏技巧很高的音乐?

“音乐能跨越语言。通过音乐,人们互相明白,互相理解。”这是动画片中,借小椿之口,讲出的女主薰对音乐的理解。

对于日本的音乐教育来说,它们更重视的是音乐的沟通交流功能,重视通过音乐让孩子们建立协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获得默契、共鸣乃至共识。

所以,在上学期的音乐发表会上,姚爸听到了在孩子们整齐划一的合唱之中,出现的特别大声而又特别不和谐的声音,那是来自学校特殊教室的孩子(不具备和正常孩子一起上课能力的小孩)的演唱。

后来姚宝说,平日排练的时候,老师总是会鼓励那个越大声越唱不好孩子,要再勇敢地大声唱。尽管最后的演出,如果没有他的声音,姚宝他们级部的分声部大合唱可以说是堪称完美。

而天朝的音乐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在技巧之路上不停地狂奔和较量。我们去评估一个孩子的音乐水平,就是考级和比赛,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所以我们引以为傲的郎朗,是真正的技巧大师,是顶级演奏家,他能把存世的任何一首钢琴曲都弹得美轮美奂,但却不是音乐家,因为他无法创作出一流的钢琴曲传世。而且,过高技巧的演绎也让他的琴声太过华丽,让观众更多被技巧所吸引,音乐本身蕴含的情绪反而失去了承载和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削弱了音乐本身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

追寻着世俗的脚步,会让我们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是否征服了自己的心灵,终究是无法自欺欺人的事情。那些鲜花和掌声,到底能否满足你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很多时候确实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地想想。

如果我们注定无法成为名利双收的郎朗,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弹钢琴?

在漫画片中,女主薰在乞求公生为他伴奏的时候,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你听不到声音,也许无法弹出令人满意的音乐来。但还是得弹,只要有弹奏的机会和倾听的人,我就要全力以赴。为了那些倾听者铭记我,为了永留他们心间。这就是我弹奏的理由。”

当然,高中生薰能说出这样的话,因为有特定的经历背景。但是它确实揭示了音乐另一个特质:超越生命的永恒。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可被人怀念的时间却有长有短。我们当然做不到如同贝多芬和肖邦那样不朽,但是借助音乐而与这世界有了很多的交集,从而让陌生或不陌生的人记得,特别是让自己喜欢,也喜欢自己的人永远地记得,也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境界吧。

所以,用音乐成功征服公生的薰,在留给公生的信里,有过这样一句:我是否住进你的心房了呢?就算是须臾片刻也好,你是否会想起我呢?别忘了我啊!

这部电视漫画的标签是“催泪”,也许你会把这个词当成“煽情”的另外一种说法,其实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

怎么说呢,要不爱看电视的我来说,催泪是让你形成不自觉的感情共鸣,眼泪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而煽情,是你流的眼泪好像和你的心没什么关系,而是人家都这么惨了,把话说到了这个地步了,你不流点眼泪会觉得自己很没人性。

影片在“催泪”的同时,也以极大的诚意,讲述了一群高中生,特别是拥有少见音乐才华的男生钢琴手和女生小提琴手共同努力、携手成长的青春故事。除了各种回顾和交叉情节有些过多过乱以外,在感情发展、叙事情节上并没有什么让人吐槽的问题或硬伤。加之画面唯美,三观正向,还是非常值得推荐的。

建议家有琴童的家长,有空的时候可以看看,你的用心良苦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到底意义何在,那些“为了他好”的苛责,是如何成为孩子一生都走不出的阴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芸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