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向善、孝老敬老的献义村

在阳城县的西南地区自古就流传的这样一句话,“佛爷圪嘴荆棘花,南街古寨八丈八。”这里的古寨说的就是现在的献义村,而献义村原先并不叫“献义”,而叫“沟西”,因本村位于白龙山脚下,一条山沟依村而下,流水潺潺、披霞映月、风景秀丽,取名“沟西”。

这座古寨是古代献义人躲避兵灾战乱的地方,寨由土屯集而成,高十余米,占地数百平方米,如今已无法看到它当年的雄姿,建造年代已无法考证,但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岁月的更迭间,见证着献义村的过往,默默地讲述着这个静谧安详的小山村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献义村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阳城县志》记载:以前,献义村的庙会颇为热闹,期间不少外村人到此做买卖,村民不但不欺生,还都以诚相待,热心提供方便,不计得失,故誉称“献义”。民间流传,在清朝顺治年间,曾任翰林国史院学士、刑部尚书的白胤谦游经此地时,恰逢庙会,见人来人往,民风淳朴,百姓明礼重义,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不经感慨万千,挥笔题下“献义”二字,以赞之。后人为了传承、牢记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崇德向善祖训,将所在村落改之为“献义”。

献义村不仅是一个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更是一个经历过炮火洗礼的“红色”土地。解放战争中,解放临汾战役的后方医院就设在民风纯朴的献义村,现如今在村后的半坡上还长眠着为解放临汾而牺牲的七十多名无名烈士。

献义村人认为德孝是安身立命之本,孝老敬老、崇德向善的“ 规矩”的在光阴的流转中一代代延续着,生生不息。村里有一对年过八旬的老夫妻,老人膝下有一儿两女,但一女和儿子早逝,远嫁他乡的另个女儿想把老人接到身边照顾,但这对老人死活不愿意去。为了照顾这一对高龄老人,献义村的党员干部担负起照顾老人替其子女行孝的重任,他们轮流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

今天是这位老人出殡的日子,献义村党员干部都停下手中的活,共同为老人操办丧事,一起为老人抬棺送葬。因为在他们看来,长辈去世是一件大事,送逝者最后一程,让葬礼体面而隆重是他们的责任。

“无私帮助为民解忧,心系百姓温暖人心”。这其中的一位女子就是已故老人的女儿,为了感谢献义村党支部、村委会多年来对老父母的照顾,她和丈夫、姐夫送来锦旗一面,深表谢意。

我们走进村民陈天瑞家,一张照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照片里的老人手拿着‘好公公’证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当地的孝德风尚已经深深地植入献义村干部群众的内心。行孝的风气,让村的老人们老有所依。从1987年开始,村里坚持在重阳节召开“敬老爱老孝老”的表彰大会,到如今已经举办了32届。表彰敬老光荣家庭、好公公、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子等,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了争当模范先进家庭的良好氛围。

村里坚持每年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过生日。不管是哪个老人,一到生日这天,村干部就会如约来到家里,和其子女一起为老人过生日,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共同祝愿其健康长寿。在这种特有的气氛中,每个家庭成员都会受到一次深刻的“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教育。

针对村里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老人身边无人照料的现状比较普遍。2015年9月,献义村投资25万余元,成立占地面积520余平方米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拥有床位14张,内设书画阅览室、医疗保健室、健身室、康复室、棋牌室、麻将室、音乐室、休息室、储存室、厨房、餐厅等工作活动休息场所。村里老年人可以读书、看报、聊天、打麻将、打扑克、健身、康复理疗。吃饭有餐厅,累了可以休息,身体不适可以到医疗保健室找医生,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于群众家中生病住院的老人,村里都会安排车送到医院安排住院,保证不让一户家庭感到孤独和无助,时时刻刻能感受到党的温暖。每年入冬以前坚持到老年人家中查安全、查取暖的基本设施,严防煤气中毒,保证老年人安全无忧过冬。村里的孤寡老人由支、村两委成员重点帮扶,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献义村里孝亲、人和,村里的老人过着祥和安静的生活,当地的长寿老人非常多,如今村里630口人中,70周岁以上老人多达44人,80周岁以上的15人。他们长寿的秘诀就是源于子女的孝顺。

献义村孝德的风气深深影响了献义村一代又一代的人,30多年来,献义村民们雷打不动地坚守这一“规矩”,使村风变家风、家风变民风。

81岁的老书记于章瑞动情地说:“30多年来,我们村邻里和睦、积极向上,没有发生过民事案件,没有人上访告状。老年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养老金,看病能报销,坐车不买票,老年生活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漫步在献义村街巷道, 德孝故事的图案点缀在家家户户的墙上,更是融入在村民们平凡的日子里,祖辈们对孝的推崇,仍然珍藏在人们的心中,践行在人们的生活中,世代相沿,连绵不绝……

你可能感兴趣的:(崇德向善、孝老敬老的献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