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读书感受

上次忘了分享一个阿兰牧师给我的启发。这位看起来非常时尚的人,竟然没有手机!这意味着,他没有用任何社交软件,大部分独处时间也不会被打扰。我问他那平时如何可以找到他呢?他说要么家里座机,要么教会电话,其实找人没有那么难,只是现在人太习惯立刻找到某某人,所以才会觉得不方便!真是特别好的一个启发,因为在这座新的城市中,我没有手机号码,意味着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手机相当于一个手表加笔记本。但其实这样已经足够,早上出门中午回家午饭,下午出门晚上回家晚饭,我们都在适应这样的生活。

这座城市实在是太热太热了,所以我们白天尽量到公共空间吹冷气,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家附近不远处,步行10分钟不到就有一个市里图书馆分馆,尽管面积不大,藏书也不算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孩的绘本、漫画、杂志、语言类、烹饪类,环境非常适合学习,总之我们全家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读本。我选择了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

在没有把书借回家以前,每天只有早上待在图书馆的时间里才能阅读,繁体字对我而言没有障碍,但竖体的排版需要花一些时间适应,这导致我阅读的速度并没有很快,可以细细体会这本享有盛誉小说。同时,在离开图书馆的时间里,尤其在公交车上,我只能用kindle打发时间,我的电子书并不多,可选择很有限,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穿插一个小广告,kindle真是一个很值得买的产品,我手中这个kindle是差不多5年前,用自己小平板和别人交换而来的,是当时只卖499的最低配。我那个平价、内存有限的平板估计早就寿终正寝,但kindle依旧带给我很好的阅读体验,况且在kindle上看小说也可以很划算,例如《红楼梦》、《西游记》都是免费下载,此外还有很多鲁迅的著作也是免费,真是居家旅行必备好物啊!

现在说回我正在看的两部小说,《复活》和《红楼梦》。其实这已经是我第三遍读红楼,读第一遍时,年纪尚小,只觉得用词拗口,但故事丰富,主要收获是“读完超厚名著的自豪感”。读第二遍时慢慢就觉得它好,因为期间又看了很多评说红楼的文章,开始要去体会大厦将倾的无力感。第三遍读它其实不算读完,读到八十四章,实在不忍再看。从前只听说前八十回由曹公所著,后四十回是他人续笔,这一次深有体会。八十回左右,黛玉身体每况愈下,从前爱她疼她的贾母非但不算关心,一夜之间竟像是换了一副心肠;从前支持宝黛恋的凤姐,突然转头说开始支持“金玉良缘”,如我是黛玉,我也会气死。突然想起张爱玲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鰣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我不敢自比这位逝世多年,还靠抒情养活整个中文歌词圈以及各种文艺书店的才女,不过是觉得自己近来茫然读书,到底有些感受,也不算白读。

从前我并不明白如何为小说打分。尽管我在大学时期,我的老师要求我看了很多书,每看完还需要再读一些经典的赏析,但我依然很不理解为什么《红楼梦》可以成为四大名著,而不是琼瑶小说,我不明白评价小说好坏的标准在哪里。最开始我以为一本小说的价值在于其中传达的价值观,所以我在完成我的写作梦时,很注意要求自己传达正确的观点,尽量避免误导别人。近来对于这一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说这个题材,重点在于用故事突出主题,表达观点的同时,要保证故事流畅性,避免人物脸谱化。《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每一个人都很栩栩如生,读书竟不像读书,倒像是这些人物一一在眼前走过。(阅读后遗症:说话语法渐渐就来了红楼体)

不仅仅是《红楼梦》,《复活》也具有同样特点。虽然目前还没看完,只看到聂赫留朵夫设法帮助被误判要做苦役卡秋莎,但书里对于男女主人公初恋的描述、以及聂赫留朵夫发现卡秋莎堕落之后的自我悔改等等,即便监狱长那位在弹琴上很有天赋的女儿这样的小角色,都显得真实极了。作者对于每一个出场人物,仅仅用文字就赋予他们生命。读《复活》的时候,仿佛身临当时的社会中,我很难用语言描绘我的感受,如果真的要用一个说法来形容,就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中,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像一个人。嗯,《动物农场》除外。

当然这只是一些很浅薄的个人看法,但却是我个人看小说以来一个比较大观点突破,并且准备带着这样的结论继续再看一些小说,阅读小说真的太让我感到轻松愉快了,尽量督促自己多写一些读书笔记吧。此外,也觉得自己很有必要趁此机会多看一些改革宗的神学书籍,整理一些学习笔记,神学很吸引我,但也让我掉很多头发,不过最近手里并没有这样类型的书,那还是从参与“第三千禧年”的网络课开始吧。(再说一次,三网的课程太棒了!)

其实我有很多想写的内容,但是一提笔就觉得那些想法很片段,很难深入地聊下去,比如近期每周都陪加文看一部宫崎骏的动画片,也想写一些观后感,尽管知道自己一开始不会写得很好,但写总比不写好,希望有机会把这些个人感受都呈现给大家。最后,拜托各位看完了《复活》的亲朋好友不要给我剧透,谢谢你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近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