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支持了孩子要去砍人的举动

2019年6月19日,我的侄女——可可在学校冲进学校后厨,要找菜刀,说要砍下同学的头,被人拦下来了。紧接着,又给我母亲打电话,让她带着菜刀来学校,要砍同学的头。当时她的举动可把周围的人都吓坏了,我的母亲和兄长闻此赶紧赶到学校,对她进行说服教育。而她自己的反应却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应付着。

第二天傍晚我才知道此事,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打电话告诉她:我支持她的做法。当她听到我说这些的时候,家里人刚好在讨论和说话,她没太听清,就主动要求家里人说话声音找一些,让我再重复一遍。

当她确认我的看法时,内心高兴极了。我的母亲在一旁听到我的表述时,却很惊讶地笑哈哈地不以为意。因为在我母亲的意识里,让孩子直接懂得自己在学校的举动是错误的,是当下立即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也就是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年幼不懂事,成人要用道理去好好说服孩子,有的甚至大打出手,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成长为成人希望的样子。

我能理解我母亲的想法,她太过压抑自己的感受,经常念叨:“要不是因为你们俩个孩子,我早死了!”,“我在家里这么辛苦,你们竟然还这么气我!”,“某某就是看不起咱!”。在她的世界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很多事都还不会不懂,自己也习惯了一心为孩子操劳。为自己的两个儿子操劳,为孙子辈操劳,已经成为她固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对于可可,我的母亲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洗漱要管,吃饭要管,穿衣服要管,上学那什么书、拿什么笔要管。即使是现在可可已经十岁了,开水烧开了,我的母亲也要自己去把开水倒进水壶里,不让可可去做。

之前可可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的母亲总会笑呵呵不以为意,把她当做孩子,想法幼稚。她不知道,孩子会慢慢长大,会懂得长辈是否言而有信,也会有自己的心里发展。在罗森塔尔所做的心理学实验中,发现了老师怎么发自内心地期待孩子和对待孩子,哪怕是没有直接表达,但在行为中会有所表露,孩子就会朝着这个成长和发展自己。这个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成为权威的期待或是权威性欺骗。

我的母亲不自觉地发自内心期待孩子,并在言语中不断重复这种期待,孩子会或多或少地朝着我母亲期待的方向成长。在家中,可可的私人空间不断被侵犯,自己表达的想法被忽视,有些甚至被指责,就造成了她极度压抑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我和我的妻子很注意关注她的想法和表达,极少去批评和指责她。虽然可可会表现出来一些不妥贴的行为被我打了,但是,她还是很愿意和我们分享她的想法和感受。因为我只是针对她当下的不妥行为,后期不会再去深究和翻账。

其实,可可是内心很善良、很懂得尊重长辈、对人友好的,很多时候会显得懦弱。前年,可可在母亲节之前,一直在寻找一份适合母亲的礼物,不断地问我和我的妻子。在学校里,同学经常借用她的纸,而她从未拒绝,自己的纸巾用完的时候,同学却不借给她。有一次,自己的纸巾被人偷拿并扔在了地上,当老师发现地上有纸巾,并责备是谁的赶紧收起来,同学栽赃说只有我侄女有,而她却选择了沉默,被老师认为是默认了。

这次,我也是支持可可表达自己想法的感受。虽然行为有些不妥,但是她享到的快感是很少有的体验。我希望这次与她共情,让她明白我是懂她的、在意她的,为我之后跟她分析什么是合理的表达方式做铺垫。

在她感受到我对她的关爱后,很愿意多和我说话。就在此时,我问她:“你当时是不是觉得心里很痛快?”她很自得地说:“是的。当时那个欺负我的同学被吓得不行(很厉害),老师还把他调位置了,调得离我很远。”然后,她转折道,“大大(dada,二声,父亲是老大,晚辈对父亲亲弟弟的称谓),你说的话说明你特别懂孩子的心思。”

然后,我接着说:“如果你把你同学的头砍下来了,你害怕不?”她稍微思索了一下,说:“我知道奶奶不会拿刀来学校的,我就是想吓唬吓唬他(可可的同学)。”

说到这里,她就能听进我说的内容了,她知道我是关心她的,她也知道自己表达愤怒的举动是被认可的,她更知道了自己不能去砍同学的头。

此刻,你也许会明白,我在肯定孩子表达自己情绪这件事,肯定她当时的心理感受,肯定她表达情绪的正当需求,肯定她不在委屈自己的举动,与她产生共情,让她愿意和我分享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作者:道长归来。

2019年6月24日,于延安返回北京的火车上。

附:

让孩子养成共赢思维

下面将介绍一个培养孩子共赢思维的工具,叫第三选择。提出这个工具的是领导力专家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经典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就出自他的笔下。

什么是第三选择呢?面对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本能地做出两种选择:支持或者反对、忍耐或者反抗等。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造成了很大的沟通成本,使我们经常陷入冲突和对立的困局。

相反,第三选择鼓励双方抛开对立,共同创造更好的结果,从我赢或者你赢的局面,变成我们双赢。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共赢思维?因为沟通协调能力将会成为未来世界的核心素养,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估出2020年人类最重要的十项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就位列其中。具备共赢思维的人,在沟通中更容易达成共识和合作关系。

那么,怎样用第三选择培养孩子的共赢思维呢?很简单,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后,不要马上同意或者拒绝他,而是告诉他,你也有一个想法。请他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同时满足你们俩的需求。

比如,逛商场时,孩子突然看中一款玩具,很想买。这时候,我们可以蹲下身跟他说:“你很想买这个玩具,对吗?爸爸很想听你讲一个自己编的故事,因为爸爸觉得你的故事都好有趣!你能想一个办法,把你的愿望和爸爸的愿望都实现吗?”

这既表达了你对他的需求的理解,同时把你的需求分享出来,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激发他去思考更好的第三选择。

如果孩子一开始没有太多想法的话,可以给他示范怎样提出共赢的办法。比如说,能不能以这个玩具为故事的主角,去改编一个熟悉的绘本故事,讲出一个全新的版本?

只要我们在平时有意识地为孩子营造思考第三选择的机会,他们就会更容易成为解决分歧的小达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支持了孩子要去砍人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