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花太多时间在细枝末节上了, 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我们最近执行的一个项目,搞得项目组都特别疲惫,除了项目涉内容是全新(之前几乎没有案例)外,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客户从上到下不断地扣细节、追求绝对完美的工作风格,如纠结报告中标点符号使用的精确性,纠结呈文中到底应是“三步法”还是“三个维度”之类的细枝末节等等,我们多次和客户说你们这样的作风,是时下流行词——“内卷”最生动的写照,但是客户认为,这没办法,这是他们的文化,也是他们的工作作风,并且我的一种直观感觉,他们乐此不疲……

有一天,我在办公室撰写用于与客户上级集团沟通的材料,董事长助理突然跟进来和我说,董事长认为我们之前关于数据的呈现方式还不够好,要做一些调整,当时我有点彻底崩溃了(这个数据材料在一个月前我们与高层已经达成了共识),我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怼”了董事长助理一句——你们董事长能不能多花点时间去想一想公司“十四五”战略、多想一想公司的市场经营、多想一想公司未来几年后IPO上市后所面临的新环境,多想一想公司的新业务、新市场开拓等……不应该把大把的精力都浪费在这些细枝末节,而实际对公司大局毫无影响的方面!这太耗费他的精力了啊!

据我的观察,那些管理咨询项目执行顺利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案例里,往往有一个特点,客户的决策者通常并不会花太多时间在追求细节上,基本上是方案整体方向符合他们预期后,他们更多的精力就花在执行层面上了。我也常常和我从市场端就开始介入的客户讲,我们给你设计一套方案(以激励约束机制为例),通常花3个月时间,我们可以设计一套80-90分的方案,但是如果您一定要追求一个100分的方案才觉得具备执行的基础,那么一方面,为了这10-20分,我们需要再花上半年到1年的时间,另一方面,事实上并没有“完美”的方案,同时,在多花的这半年到1年的时间里,可能已经把客户员工“拖疲”了,员工们基本不再关心项目的执行,事实上也就失去了项目有效执行的基础。

很多人知道“二八原则”,其简单的定义是,花百分之二十的力气,实现百分之八十的效果。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二八原则并不是帮助我们偷懒或偷工减料。在我看来,应用“二八原则”至少有两个目标:

第一目标是让我们能够有更多作为。通常情况是,我们花百分之二十的力气实现某件事百分之八十的效果,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花剩下百分之八十的力气实现另外四件事百分之八十的效果,那么,实际上,我们花了百分百的力气实现了正常意义上百分之四百的效果,在我看来,这不只仅是“事半功倍”的体现,更是“事半功二倍”,尤其是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他们永远都有很多很多重要的事需要他们思考、决策,如果把自己的精力都陷入到追求某一件事的“完美”上,显然对企业的发展并不最有利。

第二个目的是严格约束我们不要恋战。更好”很有可能是“好”的敌人,“完美”一定是“美”的敌人。如果我们追求一个局部的更好甚至完美,我们有可能花费巨大的资源和时间,从总体上看,这往往意味着总体的浪费和失败。这就是传说中的“打赢了战役,打输了战争”。如前文提到的,我们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一个大家认可的方案(花了20%的力气,已经达到80%的效果了),但是我们在表现形式、甚至是某个标点符号的准确使用方面倾注了太多的心思(我们再花掉80%的力气),实际上就显得毫无意义,或者更准确地讲,其边际效用太低太低,而且有一些所谓的“完美“仅是客户的某位领导觉得方案要体现一下自己的想法,甚至是我们要去猜最终读这个报告、决策的人更喜欢什么样的呈文形式……

当然,我们也不是今天知道了“二八原则”,然后很粗糙的去完成方案,在我看来,有效地使用“二八原则”需要当事人对自己想要什么有清晰的认知,并且基于这一清晰的认识思考具体的行动步骤,以及果断的行动和不恋战,具体而言,可以分以下三步走

第一步,要明确我们需要在什么事情上达到什么效果。我们要逼自己仔细想,想得越具体越好,并且拿起笔把它写在笔记本显要的位置,之后发生困扰时,打开笔记本,重温它,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要“不忘初心”。日常工作中,我们太容易被潮流、情绪、环境及他人所影响,很多人做的事情和他们该做的事情无关,做着做着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完全背离了初衷,他们在该做的事情上的努力和要达到的效果也常常无关。我们曾经帮助某客户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最后我发现每次战略研讨会都变成了客户高层集体对我们报告的审视,感觉每位领导都把自己定位为“旁观者”,而不是真正去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当下的行动,更不是真正去思考他们企业未来需要发展成什么样,只是不断的强调——你们的报告没有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

第二步,确定达到既定效果的最重要的三个分析或三个行动。在确定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最直接的信息来源,比如某个行业有胆有识的专家的判断,甚至是我们自己的直觉和判断。我在多个场合表达过一个观点,优秀的领导者各有各的优秀,而平庸的领导者几乎都有一个特点——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他们在与咨询公司合作中的表现就是,任何一个方案到了他们那里,他们的口头禅通常就是“你们再研究研究”,毫无疑问,做任何决策一定是因为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如果一切都“计算”好了,那为什么还需要领导者来决策呢?!

第三步,果断行动。不必纠结是否已经有了完美的方案,特别是在快速变化的情境中。最近几年我们在帮企业设计激励约束方案里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整体实施到现在的分步实施,通常激励约束机制分三个模块:岗位、薪酬及绩效,过去我们的思路是,三个模块都必须形成整体的方案后再推行,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方案很难落地,甚至于很多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因为周期太长)就夭折了,现在我们的方式是成熟一块实施一块,这里的“成熟”事实上也就是“80分”的方案,我们的观点是,在当前“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样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如果纸上谈兵的节奏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节奏,那就先打,打了再看,看了再打,持续对结果再调整。不追求所谓的“一步到位”,事实上那些口口声声要追求“一步到位”的想法,很多时候,第一步都没有迈出去

最后,在达到百分之八十的效果之后收手,不要恋战。抬头看路,大处着眼,重新审视,再次确定为了赢得整个战争,下面最重要的三个战役是什么。

希望各位能够真正的用好“二八原则”,不做无谓的“内卷”。(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花太多时间在细枝末节上了, 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