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维导图》,助益阅读和写作

阅读《思维导图》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掌握Xmind软件的使用,但是随着我一页页地看下去,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和形式有趣远超我的预期。


图片发自App

《思维导图》是一本在全球销量30多年、销售达千万册的畅销书。作者东尼•博赞上世纪60年代就发明了思维导图,被人们当作“终极思维工具”。另一位合作者巴利•博赞也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是思维导图的拥趸者、使用者和受益者。最终两人成功合作完成了此书的写作。

这本书不仅可以为普通人的生活情感提供指南,也可以为学生学习、管理者管理、艺术家创作、科学家研究等一切人提供思维的强大武器。

我们每个人都天生具有思维的功能,人类思维功能的强大,就连人类自己都没能完全搞清楚。练习、制作和掌握思维导图可能提供了一个了解我们自己、探索我们大脑最大潜力的工具。

作为一个资源经济工作者,平时的工作中需要研读大量的文献,并写出文献综述;需要处理繁多的数据,挖掘隐藏在数据里的规律;需要敏锐体察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预测事件的影响。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和新媒体的撰写人,我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综合感知所叙述的事件、抒发的情感、折射出的思想。

作为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我需要改变自己在与人交往时的木讷少语,改变自己在众人面前不善言辞,改变自己独处时的乏味可陈。正如现在的午后时光,在北京的一幢普通的居民楼里,窗外春雨连绵,我独坐在阳台间读着这本书,却兴致淋漓。

思维导图正是我所需要的,我试着使用书中传授的方法和技巧,让我之前无意识的、很局限的思维习惯变得发散起来,我在看到每一个词、每一个物体、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每一篇文章、每一部电影等等时,都觉得兴味盎然。
关于本书所写的那些功能和技艺,我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和消化,但是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之前存在的很多错误或不良习惯。

目前为止,我从本书汲取的有益成分主要为以下方面:

  1. 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很重要
    人脑具有五大功能:接收、保持、分析、输出和控制。接收任何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任何东西,保持记忆能力(存储信息的能力)和回忆能力(可以调取被存储信息的能力),进一步进行模式辩认和信息处理,完成任何形式的联系或者创造性行为,包括思维在内,同时还要控制指所有的精神和身体功能。这五大功能交互作用,彼此强化。

  2. 必须改变主流的线性笔记模式
    主流的线性笔记一般使用的因素包括线性模式、符号、分析,只不过用到了大脑皮层大量工具中的三种。其它诸如视觉节奏、视觉模式、色彩、图像、维度、空间感、格式塔和联想等因素都没有被使用。这样制成的笔记非常单调无趣,产生关键词模糊、不易记忆、浪费时间和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

  3. 思维导图的重要运用之一:做读书或讲座笔记
    无论是做读书笔记还是讲座笔记,方法都相似,根据书中的概括,要经过8个步骤:①快速总浏览;②设定时间和总量目标;③把与该学科有关的已有知识用思维导图画下来;④确定目标;⑤总览、添加思维导图的中央图像和主要分支;⑥预习添加总览中遗忘的内容;⑦内察把自己心中的所有问题显现出来,添加到思维导图中;⑧复查一下之前跳过的地方和问题,补全思维导图。

  4. 思维导图的重要运用之二:写文章或学术报告
    用思维导图写文章或学术报告的基本方法分为7个步骤:先画一个中央图像代表文章的主题;②再选择合适的分类概念,当作主要分支或者主要的子项;③放开思路,增加一些信息,提出想说明的观点;④编辑并重新调整思维导图,使其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⑤起草第一稿,把思维导图当作一个框架;⑥如果思维突然僵硬,就另画一幅思维导图;⑦最后复习一下思维导图,写完文章余下的部分,可以增加一些交叉参考的内容。

  5. 综合运用思维导图工具,提高我的阅读与写作效率
    在确定一个项目或专题的主题之前,我对主题掌握的既有知识与见解制定一个思维导图,可能是一个粗略的、不全面的,可能只是简单的SWOT、5H、5W等基本法则,但是主要可以直观地反映这个主题的主要方面。
    开始阅读相关的文献和报告,这同样需要运用不同的思维工具来做笔记,改变传统的线性笔记的做法,完成不同的微型思维导图,经过再思考,将其进一步扩充、修改和完善到完整的思维导图中。

参照着思维导图,着手拟写文章或报告。在正式撰写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查阅新的文献和数据,也会有新的联想与思考,这些都要体现在思维导图总图中。

往往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写不下去的情形,那就要停下笔,放松自己的大脑,因为据说大脑在放松的状态下发散思维更强。尝试着利用不同的关键词继续进行思维导图的创作,打开写作的思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思维导图》,助益阅读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