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喝不出迹幸咖啡的咖啡风味

一杯咖啡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跟咖啡师之间那一米宽的吧台;而是你看著豆袋上标签描述的丰富风味,你却一点都喝不出来。不过不用怕,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

相信不少新手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咖啡馆里遇上一堆资深咖啡咖啡爱好者与咖啡师切磋交(zhuang)流(bi)的时候,总是见到他们一口一个形容词,热的时候是什么香气啊,冷了之后有什么风味啊,前段是什么酸调,后段有什么尾韵啊……到了自己喝一口的时候,却只喝到了酸酸甜甜,喉咙带苦。不由得瞬间对这帮“专家”肃然起敬,不明觉厉。

唯有打破这些成见,才能跨出咖啡品味的第一步

一杯咖啡好不好喝,是很直接的感觉,只是这个感觉需要训练,还需要打破过去经验带来的成见。喝咖啡的人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我不要酸”或是“没加糖加奶我不喝”,唯有打破这些成见,才能跨出咖啡品味的第一步。

好的咖啡,在喝的时候可以同时表现出许多水果,以及各种美味食物与香料的味道,这些并不是添加物而是咖啡的原始风味。而咖啡中这么多的味道,需要有敏锐的嗅觉和味觉才能辨别其细致度,有些人天生味觉就较敏锐,而有些人则需要透过更多的品尝,才能提升味觉能力。其中的关键在于“认真、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品尝能力”。

说白了,咖啡品味,就是将所有感受到的风味具现化。只不过这种品味,是一种相当主观的官能感受,并且非常容易受到“误导”,因为先入为主的关系,而失去准确度。

放下成见,也是放下别人灌输给你的关于某个产区、某个品种、某个处理法带来的固有风味特征。耳朵“喝”到的,有可能是假的,自己亲口“喝”到的,才算是真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只是单纯的想要享受一杯香醇的咖啡,实在不必这么费劲的对照咖啡风味轮去注意、寻找、或辨识咖啡里到底有些什么味道。只要你能在日常生活中常保清明的觉知状态(或说:打开你的觉察力),随处注意身旁的花、草、香料、食材,那么你就更能获得更多饮食的乐趣。

因为还没有足够的资料量去对比咖啡里的细微风味,也就会【找不到】,而且一开始就想找特殊的风味,而不重视咖啡整体的呈现,也就是【找不对】。只有尊重自己的味觉记忆,才能找到咖啡风味。

很多人习惯于喝到一杯咖啡的第一口,就急匆匆地询问咖啡师,这种情况通常就会有以下可能:

1、咖啡师当然不知道你的学习状态,就把喝到的全说给你听。

→这还算好,至少是他喝到的,只是你也不好吸收。

2、咖啡师自己也是半桶水,反正标签上写什么就全背给你听。

→这不算太好,冲出来和标签描述肯定会有些偏差,况且标签也不一定全对。

3、咖啡师喝不喝得出来不重要,但蓄意骗你,讲些超玄乎的风味。

→这最最不好,会被误导得很严重,而且往往是“智商税”升级的方向。

在社会综合环境的大背景下,迹幸咖啡能做的实在有限,但它“悠闲时光、遇见幸福”的主张始终未变,立足城市一隅,静静的改变着周边人的“快节奏”生活,你愿意走进来,点一杯咖啡,释放一下心中情绪,一下午或者十分钟,都是对我们理想的认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喝不出迹幸咖啡的咖啡风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喝不出迹幸咖啡的咖啡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