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故事

大别山下,红色土地,诞生了两百多位将军,黄麻起义的枪声在这里打响,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红安,不仅是中国第一将军县,也是全国第二烈士县,这片土地不仅留下了峥嵘岁月里的红色印记,还有小小少年的薪火相传。


『故事一    李先念』

李先念1927年11月,李先念参加黄麻起义,先后担任陂安南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四方面军团、师、军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参加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战斗,为创建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全国解放初期,很多机要文件,要经过省委批办。秘书因要送急件或有事请示工作,到先念同志家中,有时遇到他正在吃饭。早饭常是一碗粥,一个馒头,一碟腐乳,一碟咸菜;中晚餐也不过是一荤一素一个汤,顶多再加小碟子,有时留客人吃饭,也不加菜;只是数量多一点。


一次,秘书曾当面说他生活苦了点,还比不上省委机关的伙食,要他注意保养身体。他毫不客气地说,苦什么,比起过去的生活,已经是天堂了。现在贫农下中农生活都还很苦,大山区还是吃红苕,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国民经济根本好转还得一段时间,个人生活太奢侈了,是会丧失贫下中农感情的。李先念清廉节俭,在广大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所有的干部做出了榜样,他生前留下遗嘱,一切以节省为主,不要大操大办,并把他的骨灰撒到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上,与牺牲在那里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


『故事二    徐海珊』

徐海珊(1910-1948),湖北省红安县华家河镇徐屋榨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徐海珊留下来,担任红军游击队便衣队队长,继续在鄂豫皖打游击。一次,他带着部队在潜山活动,被敌人包围,激战中,他不幸负重伤,子弹从他的下颚穿过,打掉半边牙齿,但是,他死里逃生,躲在一个山洞养伤,伤愈后再次归队。


1938年,游击队改变为新四军,徐海珊调到新四军第四支队9团担任秘书,又回到主力部队。1948年9月24日下午,济南战役即将取得最后胜利时,华野十三纵队第37师政委徐海珊,与师长高锐,一起指挥部队突破了城门,向敌山东省政府进攻。


突然,敌机飞过来轰炸,师指挥所被一颗炸弹击中,师长高锐负伤,政委徐海珊当场牺牲。他的哥哥为中共党员,大革命失败后,死于敌人的屠刀,他的叔父因为支持革命,也被敌人烧死。


17岁时,徐海珊担任青年队长,18岁入团,19岁当上赤卫军连指导员,20岁出任鄂豫皖的红1军政治部少共团委员,21岁入党,成为一名红军干部。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牺牲的师级干部,屈指可数。徐海珊是一位,牺牲时才38岁,是一位老革者。


『故事三  沈泽民』


沈泽民是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是党的革命文艺的倡导者,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最早的50名党员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一生传奇而短暂,在重病垂危之际依然指挥若定,他的业绩与品格是留给我们的重要的精神财富。


1921年到1925年,沈泽民受党的委托,奔波于芜湖、南京、广州、上海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在芜湖五中,以任教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期间,他与该校的进步教师组织“芜湖学社”,创办《芜湖》半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使芜湖成为当时全国新文化运动的基地之一。回到上海后,他与李达、陈独秀、沈雁冰等人捐资建立培养妇女运动干部的上海平民女校,兼任英文教员。


1922年5月,沈泽民在广州出席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团中央委员。从团的一大到二大期间,他和施存统、俞秀松、张太雷主持团中央的日常工作。


1923年9月,他受党的委托,到南京建邺大学任教,在南京发展党团组织,任团执行委员。


1924年,他任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1925年参与创办党中央机关报《热血日报》,并任编辑。


1926年春,沈泽民作为中国代表团的翻译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职工代表大会,会后留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政治经济学教师。


1930年10月,沈泽民回到上海,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后奉派赴鄂豫皖根据地工作,任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


1933年11月,因病在湖北省红安县天台山芦花冲逝世。


巍巍大别山,犹如英雄高昂的头颅;滔滔倒水河,宛若烈士滚烫的血液。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舍生取义、不胜不休的壮举,光耀日月、气贯山河激励着炎黄子孙。


我们是将军的后代,是幸福的一代,始终缅怀先烈,父辈的荣光永不能忘,吾辈唯有自强不息,才对得起先辈那份沉甸甸的果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革命烈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