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发光而活着

      今天聊一聊我最近读完的书,姑且算是现炒现卖吧。之前有在文章中提到,我一直很偏好于心理学类书籍,也执著于自我救赎,说来惭愧,现在也仍旧活得不明不白。好了,絮絮叨叨完了,进入正题,最近在读的书是《长大啦就会变好吗》,作者啊,不是一个人,而是KnowYourself这个团队。讲到KnowYourself,据说是目前中国最头部的泛心理学社区与平台,也拥有国内最全面、最专业的心理学内容体系,关注的是大众心理健康,致力于让自我探索成为一种都市流行的的生活方式。看起来是志存高远的一群梦想家呀,希望世界不负你们所望,你们得偿所愿。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序——18-25岁:也许是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我今年22岁,结束了五年的医学生生涯,一脚又踏进了研究生的象牙塔,不是深思熟虑的规划,只是随波逐流的选择。于我而言,没有什么梦想非实现不可,也没有什么原则非坚守不可,听起来是挺奇怪的,甚至有些边缘化的思想苗头,但至今也没做出什么违反人类道德底线的大事,姑且不算坏蛋。

        18-25岁的你们,在干什么呢?读书?工作?肄业待家?又或者在学着如何当好父母?不管在忙什么,我想,大多数人其实都不知道除了按部就班,真正该做些什么才不负此生。很多时候,我们宁愿忙得昏天黑地,也不愿安安静静地花些时间同自己相处。内心深处的东西,我们常常无法直视,也不敢直视,因为如果认真了,就会发现自己,原来脆弱得如此不堪一击,我们无法接受这样无能的自己,也无法接受得过且过的自己。索性就做只鸵鸟吧,毕竟有句话不是说: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啊。只要不看,不听,不想,问题仿佛就不存在,片刻的安逸对于怯懦者也显得弥足珍贵。虽然对于主流思想来说,这样显得太丧了,可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鸡汤,只想让自己的心理好过一点。我们需要一个宣泄口,在呐喊中把无奈喷薄而出,然后我们才有勇气继续挣扎,我们才能活下去。

      18-25岁,似乎是一生中最混乱的阶段,我们已经开始摆脱完全的依附状态,不管你愿不愿意,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还没有完全承担起成年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正如心理学家Keniston对这段时间的的描述;这个阶段的年轻人身上,始终存在一种“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以及“对于被完全社会化的拒绝”。看来这个阶段的我们,都是如此矛盾,迷茫又倔强,所以不必太过苛责自己一事无成,也没有必要强迫自己一定要有完美的人生规划,毕竟生活本身,就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为发光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