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不是平的?

这两天朋友圈里好几位朋友分享了同一篇文章,名字叫做《一个国家的进程》,大意是说,世界上的国家和民族都大致的分布在一个金字塔结构里,层与层之间泾渭分明,有着明显的等级划分,上层的国家时时刻刻提防着下面的国家会往上挤,下层的国家则时时刻刻想着怎么才能冲进上一层,见识一下不一样的风景。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那本著名的《世界是平的》,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世界正在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开始从立体往扁平的方向发展,所有的国家都可以同样的获取到想要的信息,由此国家的疆界会随着全球化的步伐逐渐的被淡化,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会逐渐的缩小。

显然这两种观点是互相矛盾的,但是似乎说的都有道理,那么世界到底是不是平的呢?这个矛盾的根源在哪里呢?我觉得主要是作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结论的角度不同而已。

首先,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弗里德曼是一个美国人,用《一个国家的进程》的说法,他是站在金字塔顶部的那一部分人之一,当他站在塔顶俯视天下芸芸众生时,发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正使得原本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变得不再那么明显,国家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似乎正在逐渐缩小,于是他才会发出世界正在慢慢变平的感概。 而《一个国家的进程》的作者是一个中国人,他能体会到一个国家从弱变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和屈辱,科技禁运,经济封锁,军事恐吓,凡此种种,在过去的20年间都发生过,有些现在还在发生,因此他才会总结出这个世界的金字塔结构,站在第四层摩拳擦掌,枕戈待旦。

其次,他们得出结论的角度也不同。《世界是平的》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促进了穷国的经济发展,改善了他们的国际地位。《一个国家的进程》则认为,要想突破金字塔的等级,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包括必须拥有一个稳定的主体民族,必须懂得储蓄,最后还必须有制度自信,坚持工业化。

可以看到,《世界是平的》更多的描述的是一个客观条件(全球化),而《一个国家的进程》更多的是偏向主观信念(世俗化,艰苦朴素,坚定信念)。所以他们其实是在描述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而已。一方面,如果不是因为全球化和产业分工细化,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有机会能承接发达国家淘汰的“夕阳产业”,因此也不可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具备向上层突破的可能。另一方面,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那么多,全球化和信息化对于他们的影响应该是一样的,可结果却大相径庭,有些国家的人民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而有些国家却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个中缘由,《一个国家的进程》已经给出了他的解释。

古语有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就是客观大环境和个人主观努力的辩证关系,《一个国家的进程》说的是“谋事在人”,《世界是平的》讲的是“成事在天”,这两者实则是缺一不可。如果没有个人的主观努力,大环境对所有人来都是公平的,要想成功,只能如同中彩票一样撞大运,如此一来显然不得长久。如果没有客观环境的成全,就像我们无法在自己家里造出纳米芯片一样,个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是徒劳无功。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的精进我们的技艺,就像我们的写作课一样,虽然我们可能不会靠文字安身立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需要用到这项技能,但是,我不想当真的有一天,需要我用我的文字去改变些什么的时候,我会遗憾的说对不起我不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是不是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