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百喻经》来发发议论,还是有意思的。
咱们的少年还不太擅长思辨,尤其是使用文字来一番使用自己脑子的思辨。而我,并不喜欢他们写上一大堆大而化之的说法。有了《百喻经》这样的智慧小品就不一样了。这当中每个故事寓含的道理,可都不是能够一言以蔽之的。
《愚人食盐》,饭里调盐,觉得饭香,就不吃饭了,光吃盐。这个人愚蠢在哪儿?和咱们有点像吧——手机上可以玩儿游戏,可要抱着个手机当课本和经典书籍,耗上大把的时间,就有点愚人的味道了。
《入海取沉水》,一个人下了一年海,才弄到一车子沉香木,卖不动。看见别人的炭好卖,就把自己的沉香木烧成了炭。这个故事,你们都爱写。你们总想着找最恰当的类比。可找来找去,同学,你有没有想过: 你自己其实就是最珍贵的沉香?咱们羡慕这个,仰望那个。咱们头抬起来,望着学霸。咱们感叹别人天生的好脑子。可就是忘记了:自己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那一个呀。冲着这一点,咱们就是金不换的沉香木。千万千万不能因为自卑,一时的小挫折,就把你的沉香烧成一车子轻飘飘的炭啊。
《诈言马死》,别忙着用一句话概括主题。你耐心点读。读得透彻才能写得准确。读得丰富才能写得酣畅,对不对?请你慢慢儿品味,一一梳理: 那个骑黑马的人首先是个胆小鬼,不敢上战场作战。其次是他装死,样子很难看。第三是假冒——他截取别人的白马尾来冒充自己的黑马。上了战场,不能打仗,协助不了战友也就不说了,连自己的黑马都没保护住。用白马尾掩饰,不光是个胆小鬼,还是个伪装分子。第四是别人问的时候说谎。第五是装哑巴,啥也说不了了。你看这个人,一个毛病,带出另一个毛病。掩盖上一个污点,生出下一个污点。这就是掩盖能够产生的最大效果了——恶性循环。咱们上课的时候不是讨论了吗: 谎言这个东西,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破谎言的办法是自己解除那个谎言。咱们刚刚学过的课本上的《朱子语类》上说:勇猛以行之。对,勇猛,就是这个意思。除了当机立断,扔掉那个污点,你没有别的办法把自己从失误之处拉出来。
很多同学都喜欢写《驼瓮俱失》。有同学看出来了: 这个人没主见,听了旁人的话,就去剁掉了骆驼的头,骆驼也死了,瓮也打破了。有的同学还是有文本解读的细功夫——祝贺你,你看见了"即用其语″里边那个“即”字。即,太快了。蠢,就是脚比脑快,手比心急,疯狂掐死了智商。别人的主张再高明,咱们也得给自己三分钟来想想呀。什么?你现在想起了孔子说的”三思而后行”?这就妙了。
不过光是能把原来的寓意概括出来,还不算完,你还得有自己的一番分析讨论。
中学生拿文字发议论,较常见的是提出个论点,然后列几个例子。很多老师让学生背一本子论据,好在考场上提出论点以后,列上一串子。这个,有时候管点小用。但我不认为这是发议论的好办法。发议论,就得运用自己的脑子,去逻辑推理一番。就得虽然,但是。就得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假如……,那么……。即使……,也……。这些怎么能少得了呢?就像证明个几何题,必须要因为,所以。关联词,正是关联词——咱们得寻找一个说法和另一个说法之间的关联呀。这些关联之间是有逻辑的。或者不能关联——不合逻辑。写文章发议论,就是得训练咱们自己的头脑,咱们寻找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合理的关联,然后才能寻找到正确的路径,真正进入桃花源。
你发议论,肯定有自己的主张。那好了,想尽一切办法去捍卫你的主张,想尽一切办法,用你的说法说服别人。
你发议论,也是有所指。那好啦,你指的是什么?你能列出现象来吗?你能寻访到这现象背后藏着的原因吗?你能说说这种现象的本质吗?能预估一下这种现象会导致的后果吗?你能为解决这个问题出点什么主意呢?如果你一路这么追问下来,写下来,你肯定会有自己的一些坚定的立场和看法。你选了理科——理科,理科,寻找道理的科学。对不对?所以咱们写作议论文很重要——这是科学训练呀。你拿着笔正在训练你那个将来要搞科学研究的大脑。当然,理科,也许只是去学习寻找一些日常的道理,以便能让自己更像个正常的人,不受骗,不上当。见了骗子基本上能按照常理去判断一下,从而能看得出来。也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就行了。
咱们有很多同学读小小寓言的时候跳着读,扣不住关键词。我上课的时候也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一看一堆子本子,马上就能意识到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还是不能坚守语言的本分,没有引导同学认真品咂语言。比如读那个遭遇了骆驼头卡在瓮里边儿困境的老头,"既不得出,以为忧恼″,这八个字真该好好揣摩一番,就该问一下: 你推测一下,他在忧什么?恼什么?遇见问题了,不是去认真思考办法,而是在那儿忧心,管用吗?装上一肚子的担忧,对别人的依赖心,是不是就更强了?这个时候,是不是耳根子就很软,脑子就进水?一肚子的恼火,会不会正好化作对那个骆驼头和那只瓮的怒气——妈的,老子来个快刀斩乱麻,剁了你?你看,这样一个"忧恼"的人,是不是正好就是那个听了别人的馊主意,不遑稍虑,拿起刀来就乱砍的蠢人呢?做事鲁莽,其实是源于自己的脑子给这样那样一些浆糊给糊住了。
如果,我真的舍得在这样的两个字上,让学生想象一番,品咂一番,推测一番,他们肯定都会发现,那个老头儿鲁莽的行为,其实跟我们每个人糊涂的时候很像啊。忧,恼,正是弄坏脑子的厉害东西。从这两个字入手,我们足以发现自我。
我上课的时候"忧"——进度太慢。我上课的时候"恼″——气恼学生跟不上我的速度。所以这些个关键之处就没有教学策略了,看不见语言本身了,忘记了小作品也有自足性了。耐心把语言泡开,化开,真能叫醒我和学生各自的心。你没有从语言通道进入,寻找到心明眼亮的广阔天地,学生不通,你自己也没有通。这时候怎么能写出通达的议论文呢?
因此,我很喜欢这一次侯沣辰的这篇作文,扣住了寓言,又打开了自己的思想。
更让我惊喜的是,最近一个阶段我们都在讲群文阅读,侯沣辰和薛雯丽的作文,居然是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写成的。
最近上课,《论语》十则,上得有点儿随意。《百喻经》六则,基本上是一则一则,单零上的。《人间词话》十则,上一次备课的时候就有点想法——王国维这一串子话,其实讲的都是他的境界论。从境界的定义,分类,再到创造境界的语言,零零碎碎的段子,其实里边儿有内在的逻辑,要把这些段子放到一块儿来读。这就是群文阅读啊。
侯沣辰显然没有忘掉上一篇作文。他从老人砍掉骆驼头的这件事里边儿发现,这个老头其实面临着抉择。扣住“抉择”两个字,他马上引申到了我们刚刚写过作文的《晋灵公不君》这一篇,再次去思辨刺客鉏麑的两难选择,找出了一个选择的原则——问问自己的内心。然后引出孟子的熊与鱼掌。《百喻经》,《左传》,《孟子》,这些个经典中的片段组成了一个群,助力侯沣辰同学去思考自己生活中的两难选择,去寻找自己的内心。
薛雯丽的群组得更大——印度《百喻经》的经典段子《驼瓮俱失》,欧阳修《新唐书》里边儿的一段史论《伶官传后序》,《一千零一夜》里边儿的著名传奇《阿拉丁神灯》,陈寿《三国志》中的《费袆传》,报刊最新消息"斯里兰卡七连炸″,成了薛雯丽同学同时阅读的一群文章,用来阐发她从印度佛经里边儿提炼出的"清醒选择″这一主旨。费祎那篇传记,还是上一次期中考试卷子上的,我们花了点晚自习的时间认真讲了讲,这就变成薛雯丽的群文之一了。好。
而且她还在这个故事上写出了好句子——"愿望没有实现。费祎紧握着清醒。″
哎呀,很多很多时候,因为贪求,因为恐惧,因为想获得,怕失去,我的手心里紧握着的,都是糊涂的两把粘汗啊。
姜伟,曹晨,安南,范润洁,顾杰文,苟明文,张玉萍,辛苑锦,张宇,你们都能扣住《百喻经》小段子的寓意,很好。大家都要记住: 还是要从这些故事走向我们自己的生活,还是要调动你们所学的很多文章,还是要用经典和自己知道的学过的好文章、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来"组群″。还是要多多使用逻辑推理,多用自己的头脑来分析。
听完了讲评,自己可以抓住点什么了吧?有所思?那好,再去细读文本,各自挑上一段自己喜欢的,感觉理解透彻的,放在心里,多翻腾几个来回,然后,咱们再来一篇议论吧。
什么?你觉得写这样的议论文很费脑子?我问你: 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了吗?到时候你就后悔了——那么好的来自古代智慧之书、能激发人思维的材料没好好写,今天遇上这么个只能引人喊口号的题目,真没劲啊!
很可能八面吹来的风
正好等于你的宁静
不要谴责歧途
让你拐弯的只是一声虫鸣
用睫毛去擦亮太阳
用泪水去点灯
你酿造多年的月光照亮一条小道
正好通向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