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闹剧和惨剧——大礼仪之争

大礼仪之争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

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

“大礼仪”事件,是明朝嘉靖年间的重要事件,是 嘉靖帝 与以 杨廷和为代表大臣 的直接较量,在长达十几年的斗争中,到处充斥着利益、权力以及不同思潮的碰撞,很多人因此受到责罚,甚至牺牲性命,也有很多人投皇帝所好,借机上位。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即位意味着永乐以后明代历史长河中最大的政治撕裂,而伴随出现的大礼议则是 新旧政治势力的综合较量

那什么是大宗,什么又是小宗呢?

大宗小宗

《仪礼·丧服》:“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曷为后大宗?大宗者,尊之统也。”

周代设立宗法制后,以 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并有“百世不迁之宗者,谓大宗也,云有五世则迁之宗者,谓小宗也”的说法。

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严格的等级关系,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小宗是为了处理嫡长子和他的庶兄弟之间的关系而立。

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嫡子 ,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因此,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享有 主祭 的权利。

被分封的嫡长子的 同母弟庶母弟 ,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为小宗,但 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权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闹剧和惨剧——大礼仪之争_第1张图片

大宗和小宗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明朝小宗入大宗的事件(皇帝)

  • 朱棣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小宗入大宗的皇帝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闹剧和惨剧——大礼仪之争_第2张图片

太祖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藩王入主帝位,藩王以武力反抗中央还取得胜利的,在五代十国之后属于首例,也仅此一例。

从此大明皇位世系,由“太子家”转到“燕王家”,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以小宗代替大宗。

  • 嘉靖帝是第二位皇帝小宗入大宗的皇帝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闹剧和惨剧——大礼仪之争_第3张图片

明武宗无子嗣,大臣选中其堂弟世宗继位,世宗为了给自己亲父兴献王争取“皇帝”的名分,与大臣发生“大礼议”之争,最终获得胜利。

这是明朝第二次以小宗代替大宗。

  • 南明小朝廷是第三次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闹剧和惨剧——大礼仪之争_第4张图片

这次比较牵强:发生在崇祯煤山自缢、明朝灭亡后的南明小朝廷。

其实,南明无法复制南宋半壁割据,根本原因在于明朝宗室众多,为了皇位自相残杀 ,才让满清钻了空子。

而南宋在“靖康之难”后,太宗一脉几乎被一网打尽,仅剩康王赵构一棵独苗,拥有继位的“正统性”,这样有利于凝聚力量,一致对外。

“大礼仪”之争的起因

“我爸爸不是我爸爸了” – 对自己的亲生父亲只能称之为叔叔

明朝开国就立下规矩,倘若皇帝没有子嗣,可以“兄终弟及”,但这个 “弟”必须是一母所生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荒淫无度的明武宗朱厚照病死。这位孝宗独子,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皇位空悬,内阁首辅杨廷和与群臣商议,决议立兴献王朱祐杬长子朱厚熜继承大统,次年改元嘉靖,史称世宗。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闹剧和惨剧——大礼仪之争_第5张图片

而嘉靖皇帝的父亲是兴献王,严格来说不满足继承皇位的要求,但嘉靖帝又是 最接近符合条件 的。

为此百官要求嘉靖帝在继位之前,改认孝宗为父亲,而对自己的亲生父亲只能称之为叔叔。

这激了嘉靖皇帝的强烈不满。

嘉靖非常想要让自己的亲生父亲入太庙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闹剧和惨剧——大礼仪之争_第6张图片

我国古代皇家信奉“生为帝统,死为庙统”,去世以后的皇帝有一个专门摆放神位的地方,叫做太庙。

嘉靖帝登基之前是兴献王的儿子,而兴献王只是一个藩王,没有当过皇帝,所以死后不能入太庙,但嘉靖又非常想要让自己的亲生父亲入太庙。

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嘉靖帝与大臣之间的矛盾,最终引发了“大礼仪”事件。

“大礼仪”之争的经过

继嗣、继统之争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闹剧和惨剧——大礼仪之争_第7张图片

大学士杨廷和曾帮明武宗起草遗诏。遗诏的内容是以明武宗的语气表示“:“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

其中,“嗣皇帝位”四字最为关键。

杨廷和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的方案( 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从东华门进文安殿,是历代皇太子要走的路] ),择日登基。

但未行(朱厚熜撂挑子了[武宗的遗诏里,任命嘉靖为皇帝而不是太子],然后大臣妥协),最后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当天中午, 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四月廿七,年仅十五岁(十四周岁)的明世宗下令群臣议定明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认为明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 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

说白了,朝臣们都希望朱厚熜管自己的伯父明孝宗为父亲,管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叔叔。

对朱厚熜而言,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双方产生僵持。

一方面,礼部要求新皇帝尊孝宗为皇考,被“留中”;一方面,新皇帝要求追封兴献王为帝,被“封驳”。

奉迎世宗生母礼节之争

正德十六年(1521年)奉迎生母蒋妃入京的礼仪上,明世宗坚持行以迎皇太后之礼,遭到杨廷和反对后痛哭流涕,表示愿意辞位,奉母返回安陆( 又一次撂挑子不干了 )。

杨廷和无奈之下只得让步。当年十月,明世宗以皇太后礼迎母亲入宫。

再起纷争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闹剧和惨剧——大礼仪之争_第8张图片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明世宗召集群臣集议,杨廷和见明世宗有意变更前议,上疏请求致仕。此时,朱厚熜的地位已稳固,早已厌恶杨廷和跋扈难制,就顺水推舟,同意杨廷和致仕归里。

吏部尚书乔宇等人遂据此率群臣近两百五十人一同进言,反对明世宗以兴献王为皇考。明世宗不悦,此次进言之人均被斥责、罚俸甚至罢黜。最后,汪俊等只好妥协:“于兴献帝、兴国太后止各加一‘皇’字,以备尊称。”

“大礼仪”之争的结果

左顺门廷杖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闹剧和惨剧——大礼仪之争_第9张图片

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明世宗无奈之下,勉强同意称父亲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

嘉靖三年(1524年),嘉靖皇帝突然诏谕礼部,要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这相当于拒绝群臣集议,直接改了尊号。

群臣哗然,守礼派官员集体“伏阕”。什么意思呢?

朝中重臣涉及九卿、翰林、督察院御史、诸司郎官、六部、大理寺等部门总共229人集体在左顺门跪请嘉靖改变旨意。

这些大臣从早朝跪到中午都不起来,还越哭越大声。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闹剧和惨剧——大礼仪之争_第10张图片

嘉靖皇帝也没退让,直接来硬的,让锦衣卫逮捕为首八人,下诏狱。结果这一做法更是激怒了文臣,哭声震天。

这一次,嘉靖皇帝可不顾及犯众怒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让宦官让宦官尽录诸臣姓名,四品以上官员86人停职罚俸,四品以下134人下狱廷杖,当场打死17人。

嘉靖皇帝最终胜利

左顺门廷杖后,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

守礼派彻底瓦解。嘉靖皇帝尊称亲爸爸 “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圣母章圣皇太后”。

到了九月,明孝宗改敬“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

嘉靖皇帝终于实现了最后的胜利,不仅赢了大礼仪之争,牢牢掌握朝政,并且还在短时间内将杨廷和集团连根拔起,后来更是将内阁玩弄于股掌之间。

“大礼仪”之争的影响

政治

大礼议最后以世宗的君权高压结束,确立世宗羽翼丰满,并且由议礼的过程体会到了如何行使皇权的无上威严,此后变得独断独行。如遇上不合自己心意的大臣,都会下狱廷杖。大礼议加强及建立了世宗的皇权专制,促成了世宗刚愎自用的政治作风。

大礼议使得议礼派“以片言至通显”,因迎合世宗而从下级官员升至首辅、六卿,使朝廷官员看到奉迎君主带来的好处,世宗亦通过这些大臣制约其他权臣。嘉靖十七年后,明朝内阁14个辅臣中,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有9人是通过撰写道教的青词起家。

迁陵之议

世宗的父亲献皇帝陵寝远在湖北安陆,世宗在大礼议取胜后,朝中也有人开始提议将显陵北迁到北京天寿山安葬,但因可能劳民伤财而争议多年,在张璁的力谏下,迁陵最终做罢。

礼仪祭祀

明太祖登极前后,曾命儒士、儒臣考礼、议礼,纂修了《大明集礼》。大礼议中,世宗本人也研读了许多有关礼制的书籍,因此明朝的许多祀典在嘉靖朝实行了更改,例如 废除天地合祀,在北京四郊分设地坛、日坛、月坛,以及更改祭孔祀典和宗庙制度等。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闹剧和惨剧——大礼仪之争_第11张图片

嘉靖元年三月,世宗在追尊兴献王为帝之后,并下令将兴献王园寝按帝陵规制进行改建。嘉靖二年(1523年)将陵区建筑黑瓦改为黄琉璃瓦。嘉靖三年三月,将兴献帝之陵定名为显陵。

元世祖不与历代帝王同祀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闹剧和惨剧——大礼仪之争_第12张图片

嘉靖十年(1531年),北京历代帝王庙建成。

翰林院修撰姚涞上《论元世祖不当与古帝王同祀疏》“请罢元世祖祀”。世宗发下礼部复议,但礼部认为宜遵循旧制,于是奉祀如故。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礼科右给事中陈棐再度上疏,强烈要求取消对元世祖的祭祀。这次上疏得到礼部认可,未引起任何争议。世宗随即下诏废除南北两京对元世祖的一切祭祀,毁去其神主,永罢庙享。

“大礼仪”之争的本质

表面上看“大礼仪”事件,是嘉靖帝为父亲争取名号的一种行为。

但深入分析,这个事件的背后,折射的是不同思潮的剧烈碰撞以及权力利益集团的激烈斗争。

不同思潮的碰撞

嘉靖王朝最大的一出闹剧和惨剧——大礼仪之争_第13张图片

  • 一方面是当时尊祖制、守正统的主流思想,这部分人的代表是当时的文官。
  • 另一方面是信奉“心学”的特殊群体,他们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主张解放思潮。

利益集团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最后较量)

  • 一方面,嘉靖帝刚刚继承皇位,虽然年纪尚轻,但心态成熟,希望能够摆脱杨廷和等人的摆布;
  • 另一方面杨廷和为代表的上朝老臣,希望继续能够拥有话语权,在他们眼里年纪轻轻的皇帝应该是任人摆布的傀儡

结语

这场“大礼议之争”,既不关国家的存亡,又不关百姓的福祉。

但是,它却是明史中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一次重大事件。

或许,这场争斗捍卫了儒家的正统礼制,但它的意义并不大,甚至是微乎其微的。

参考文档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7%A4%BC%E8%AE%AE/1705891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123669290014309
  • https://www.sohu.com/a/251969635_100166723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423362340698713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89282926042553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海沉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