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武汉城区低调老街:曾经的9大古城门之一,百米长度寻迹历史

武汉城区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新旧城区的改造和规划,与建设新城区的方式不同,对于老城区,拆迁改造和重生的方式最多。满城挖的政策下,虽然老城区的某些典型区域数量在减少,但还是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生活区得到了保全。比如在武昌区民主路上,就有一条老旧街道,它所在的位置曾经是武昌城9大古城门之一,400多米长度和极其狭窄的深巷子里,藏着深厚文化底蕴,它的名字叫做忠孝门街。

忠孝门街位于武昌区民主路上,毗邻小东门区域,从中山路小东门天桥往西拐进民主路,步行几脚路就能看到街道的入口。入口被两边的老旧楼栋和行道树所掩盖,加上是单行线路,一点不显眼,直到走进街道里面,才会在路边上看到竖立着的一块路牌。“忠孝门”三个字看起来就不像街道名,一瞅即能明白是城门,不过,在车流如簇的民主路上,哪怕扩大几公里范围也看不到古城和城门的遗址,那是地名标注有误吗?

非也,实际上,地名标注一直严谨,忠孝门也的确是一座古城门,问题出在历史变迁下古建筑的覆灭山上。要知道,历史上,武昌城一直就有9座城门,其最早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即便到了民国二十几年,城门的规模和建制也完好无损。这9座城门里位于东段的便是宾阳门和忠孝门,宾阳门即是后来的大东门,而忠孝门的名字一直未改变,直到城门被毁城市翻天覆地变化后仍然存在,徒留一个名字和文化记忆。

忠孝门街从民主路进,长度大概在400多米,与民主路呈45度夹角的地形。街道上至今还有民主一村、忠孝门小区和桃源小区等几个大型生活区,还包括一些单位的宿舍。从功能分区上看,忠孝门街是热门生活区;但从颜值来看,陈旧的建筑和规划让人难以忍受,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年代的步梯老房子,灰色的外墙装饰,经过岁月洗礼后非常显老,似乎一阵风刮来就能卷起尘埃来。

忠孝门街的长度有限,其宽度也十分感人,双向单车道的主路,基本难以用来顺畅通行,只要有大车进入必定寸步难行。不过,这对于生活区里的居民而言似乎是好事,也是无关紧要的事,反正他们也不希望看到有大车出入,有繁忙的机动车进来。来往街道的,大部分是土著和租赁居民,生活是全部;出入往来间,不过是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轻巧走过,那种氛围仿佛很多年前的国营部属大院一般静谧。

之所以说忠孝门街里氛围静谧,除了马路长宽有限容不下繁忙交通出现,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它本身的规划和建设足够有眼光和底蕴。街道不宽,左右临街的是一些商铺,提供居民生活方便,有的商铺正常营业,也有的商铺闭门谢客,也不知道是生意不好还是根本没有兴趣经营。总之,在错落的街道上,看得到一些商铺,也看得到关闭的店子,这样的状态才更加真实。

继续往忠孝门街里面走,过了民主一村,街道的宽度越来越窄,但似乎居民越来越多。临街的建筑对面错落有致,中间种着一棵梧桐树,树龄不大,好歹提供了一片绿色。两边的临街商铺有早餐店和快餐店,还有水果和副食店,加上旁边的空地上还有快递站点,显出热闹的氛围。八月天里,楼上外墙的空调柜机清一色在转动着,发出闷闷呼声,楼下的街道上燥热难耐,不只是忠孝门街,整个武汉城区都是这种观感。

忠孝门街忠孝门小区内,有一段私房区域,也在街道的主路段上。私房两三层楼高度,比之其他建筑更显陈旧,有居民坐在房子大门前,端着碗吃午餐,露着膀子,自由的不得了。过了私房区域,再往街道深处走,就来到了一所高校的外围,也就是湖北美院南区。南区的面积有限,但建筑新颖,竖着围墙,远远望去,与街道上的老建筑反差明显。

可能在百八十年前,这个忠孝门街的样子里就有这些老建筑在,只是那个年代里,它们建设的风华正茂,显出了阔绰的小资调调。可能是当时的富庶民居,也有可能是大户人家,在封建和民国年代,享受着最好的光景,因为有偌大武昌城和忠孝门的庇护,他们遗留着残缺印记,并记忆到如今。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览武汉城区低调老街:曾经的9大古城门之一,百米长度寻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