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艳,90后一枚,做了5年的教书匠。曾一路跌跌撞撞,但也算是有惊无险。阅读、写作,做一手好菜,爱养宠物,都属个人癖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总是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其实内心偶有小忧伤。幸好,有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们。
站在童年的时光里,我和孩子们一起写诗
采访者:小豆子
受访人:小石子
小豆子:哈,小石子好啊。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叫你“小石子老师”,感觉这个名字里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这一次访谈你,其实就想探究一下这个名字里到底有些什么?
小石子:小豆子,你好。很开心能够成为你的专访人物,看过很多的访谈节目,想不到今天自己也成了其中一员,此刻心里面竟然有点儿飘飘然了。关于“小石子”,这个名字还是你送给我的,记得吗?其实,在不同人那里,我有不同的称呼。亲戚们叫我“小石石”、学生们叫我“石老师”、妈妈叫我“燕子”,这些称呼或许就是我留给他人的某种印象吧。而“小石子”是我留在你心中的一种印象,很多次遇到你,你总会这样叫我。而其中到底有什么,也许我比你还要迫切地想要知道。
“惊险”的选择:我有一股劲儿,我可以做老师
小豆子:想到是小豆子采访小石子,我就觉得这是一次特别好玩的事情。早上一想起这,我就咧嘴笑了。哈哈哈,太有意思了。那天看到《教师月刊》也做了一期特别有意思的教师专访,也许是那次阅读给了我启发,我也想做一期轻松、好玩一点的访谈。于是“小石子”就在脑海里跳来跳去。我这样说,千万不要觉得是我太随意了,我想表达的是,有时候灵感就是这么蹦跶出来的。你相信“灵感”吗?
小石子:听你这样说,我是不是可以这样想,轻松好玩就等于“小石子”?哈哈,灵感给人的印象往往都是稍纵即逝,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我也相信,灵感背后一定有“必然”。我不仅相信“灵感”,甚至是“灵感”的崇拜者。循规蹈矩做事的人太多了,或许时常蹦出“灵感”能够让手头的工作与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小豆子:咳,咱们开始切入正题啦。有人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我还是愿意相信女性也怕入错行,可以说说自己怎么会选择了教师职业呢?有哪些经历、或契机促成了你走入这一职业?
小石子:今年是我工作的第5个年头,前一阵子,还和同事谈过目前的职业状态。庆幸的是,自己对这份职业仍然有着一份执着劲儿,倒也算是入对行了。为什么会选择这一行,现在回想起来,倒是觉得,当初的选择有那么一丝丝“惊险”在里面。
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我是特别茫然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过去有老师告诉你下一步需要做什么。而毕业了,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你以后适合做什么。从小的教育里面,我似乎只被要求做一件事情:弄好你的学习。以至于,18岁的年纪,我除了知道身边接触到的警察、医生、教师这些行业,也就只剩下科学家了。最后,我草率地选择了离我最近的职业:教师。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过是因为我对比三门分数,发现我的语文成绩还算不错。小豆子,你说我的选择是不是有点儿“惊险”?
当然,人生有些选择看似偶然,实则也是必然。大三阶段,我遇到了一群考研人,那一年的暑假,是我整个大学时光里最难忘的。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我和“战友”们安安静静地读了很多书。我头一回系统地梳理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从古代文学到现当代文学,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仿佛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门一般。这样的专业储备,也让我在高新区的教师招聘中较为“轻松”地过关了。
因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中参杂着偶然,带了点幸运,我深知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说出来,可能你不信。最近一年,我在班级(五年级)悄悄地做“职业教育”。我罗列了一个职业系列短片,主要通过五分钟的短视频带学生走近不同的职业人。在这个系列中,有纸雕艺术家、微缩景观师、拳击手、纸玩具设计师、兵马俑医生等。学生们很期待每周这样的时刻,看完都会不约而同地惊呼,原来还有这样的职业!写起文章来,不再是千篇一律地长大以后我想当老师了。也许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规划,或许算是一个职业启蒙吧。
小豆子:呀,多好的课程实践啊,赶紧记得梳理与总结哦。记得有一年暑假,我带着你和几位年轻老师一起做档案资料管理完善工作,一天工作真的很累,在回程路上,别人都兴奋地交流着,我发现你总是会安静地小睡一会儿。每日与小孩打交道,也真是费时费神的事儿。有人说教师是需要好体力的人来做的,你觉得自己的体力和性格适合做老师吗?你的优势是什么?
小石子:“小石子”,你看这个名字里带了个“小”字,我个头很小,骨架也小,整个人就是小小的一个。体力上的确有点弱,才工作这几年,我慢慢也开始有了些职业病。今年开始,我时常督促自己多喝水,勤走动,轻说话,少熬夜。总觉得一个教师的身体情况会影响整个人的气质。面对45个蹦蹦跳跳的学生,我怎么也要保持好健康的状态。
说到性格,我从小是个内向的娃娃,翻看老师对我的评语,关键词基本都是乖巧安静之类。我不爱说话,沉默是我最舒服的状态,角落是我最安全的地带。想来,以前的老师期末写评语的时候,一定是抓耳挠腮苦想不出我的特点吧。像我这样的性格,其实并不太适合当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那我的优势在哪里?我也在苦苦寻找,也许是我安静里面的那股“劲”,也许是我那规矩外表下一颗有趣的“心”,又或许是我平静里涌动的那股对学生的“情”?我其实还有点看不透自己。不过有一点,我可以确定,我和很多老师一样,有着自己的专业技能。性格再内向再不喜欢说话,可一站上讲台、一面对学生,我需要“能说会道”。性格没有好坏,我渐渐也发现,性格和职业之间也在相互磨合,因为当了教师,自己的性格慢慢开朗外向很多。
小豆子:我的直觉里,你还是很适合做老师的,看起来很有老师的样子。内向,也许我们今天要重新理解这个词,“内向”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性格,内向的人更善于内省与理性思考。所以,可能“安静”也是一个特别好的词吧。有过对自己的职业期待吗?哪些幻想破灭了,哪些幻想依然存在?
小石子:职业期待,哈哈,我就想起一句流行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还记得工作第一年,我像个昂扬的斗士,要做一名受学生喜爱、家长欢迎的老师。渐渐地我开始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孩子不写作业,为什么这个家长对老师的关心漠视。原来每个学生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家庭,我在处理的时候,太一腔热情,没有注意张弛有度。
不过这并不代表我就没有了幻想,做不成人人喜欢的老师,那就努力做一个有趣的老师吧。
我和“初恋班”:小小的故事值得长长记
小豆子:我想大家一定还记得去年参加“21日写作挑战”时你写的一篇文章——《写下我的遗憾:我不该带一年级》。当时,对我冲击挺大的,我看中它的第一感受是:很少有教师这样去直面自己的内心与责问,认识到自身因为年轻而可能犯错。但你做到了,所以我第一时间就作了推荐。你还能想起当时带班的那些小故事、小糗事吗?
小石子:有几件事情还是印象很深刻的,那还是一年级时发生的,那时候我刚刚毕业。有段时间,我很苦恼,自己带的班级学生每一次排队出操都是歪歪扭扭的,甚至有几个还爱叽叽喳喳交谈。看着别的班级安静又整齐地走着,我作为一个新手班主任,真是又气又急。尝试过很多方法,走一段路停一停、增设纪律委员、出发前“威胁”、事后“臭骂”,可到第二天又是老样子了。
后来问了身边的同事又请教了师傅,了解到一年级的孩子自控力本身就很差,一味像我这样“堵”都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老师可以利用孩子们爱幻想、喜欢童话的特点来进行适时的教育引导。第二天,在排队的时候,我轻轻地对孩子们说,咱们今天要向两位动物朋友学习战队走路,你们听:我们要学大雁走得齐齐的,学小猫走得轻轻的。话音刚落,一群孩子们就一个接一个轻声地走起来。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一招,我常常用。放学回家了,我们就要一起“开火车”,每一节都不能掉队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跟着大部队出发。
如果当年不是即时求助于同事,恐怕我已经用言语伤害孩子无数次了。
小豆子:你刚说的这些办法,对低年级孩子特别好。我最近从阅读中得到一个观点:老师,一定要学会讲故事(摒弃说教、规训,学会跟孩子讲故事,因为故事里有方法、有爱,有教育的秘密)。从一年级带到五年级,你和孩子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又获得了哪些新的启示?
小石子: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变化还挺微妙的,小的时候,我像白雪公主,孩子们是45个小矮人,他们围着你转。后来呀,他们慢慢长大了。我似乎成了“母亲”的角色,慢慢要接受他们的青春逆反,感受他们和你若即若离的关系。
对于这样的变化,也让我重新经历了童年一般。现在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反问自己,小的时候,我是不是这样的呢?是啊,我也会伪造家长签字、我也曾经发脾气犟在那里、我也会贪玩忘了作业……这样的换位共情之后,我想,过去的自己还是太“道德制高”,现在带着这样心态,我会尽量理解这个孩子,再以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帮助他改正。
小豆子:都说,带出一个好班不容易,班级风气、孩子气质里都会有班主任自己的影子。我想知道,孩子们的这些变化,哪些是你刻意的训练,哪些是你无意的栽培?可以总结一下吗,在你的带班管理中,哪些是年轻班主任需要警惕的?
小石子:的确还真是这样,常常听到同事说起,小6班很像我,那时候没有听懂,你这样说起应该就是一种气质上的相似。作为班主任,对于孩子的引导,我并不是特别游刃有余。大部分都是一路上慢慢摸索,灵感一来后,我会马上付诸行动。例如我的童诗阅读,一开始是无心插柳属于无意栽培。而到现在的童诗课题研究,我就是将这种无意转变成了刻意的训练。
对于带班管理,对于年轻班主任有一点特别要警惕,那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一如我在一篇文章中所写:一个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最好有个宝宝,她舍不得伤害孩子的心。
小豆子:天天跟这些孩子腻在一起,你能用几个关键词形容一下我们班孩子吗?带一届完整的“初恋班”,不给自己留一些遗憾,大概也是你现在的愿望,是吧?
小石子:“傻白甜”可以吗?我和孩子们开玩笑,有时候批评,也选择一种较为轻松的“调侃”,我喜欢看见他们咧嘴笑的样子。我们班级的孩子,整体还是蛮幼稚的,尤其是男孩,成天乐呵乐呵、没心没肝,女孩要文静许多。在课堂上,我允许孩子们犯错,说错了也不责怪,再加上读了点童诗,到了高年级,他们倒不像过去高年级的沉默、一言不发。相反,他们在课堂上,很爱发言,也容易放得开,或许这就是一种自由吧。悄悄说,有老师开公开课,很爱找我们班级,说我们班级孩子会说也敢说,常有奇思妙想。作为班主任,有这样的口碑,心里甜得像蜜一样。
带一届完整的“初恋班”,是我一直的坚持,一来想要系统熟悉六年的教学,另一方面,对于这“初恋班”,我也有点偏爱。想到还有最后一年了,心里真是舍不得。
小豆子:这大概就是日久生情吧。我知道你日常有记录的习惯,你会记录孩子们吗?如果有,记录了什么?能否分享一下。
小石子:记录的习惯一直都有,因为发现自己记性越来越不好,用文字可以帮助我记住很多相处的细节。记录的内容基本都是一个个小故事,我和他们之间的,他们孩子之间,喜怒哀乐,都有。
比如,我的办公室一直有一把梳子,用来帮孩子们整理头发的。后来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是班级孩子们和梳子之间的故事。
我记得小梳子第一次和孩子的发丝相遇,是因为一个小女孩,她叫小雨。还记得,第三次看见小雨散乱着头发来学校时,我终于忍不住了。面带愠色地把她叫了出来,劈头就问她:“这几天怎么总是披着头发?写字要挡眼睛的!班级里哪有小朋友这样的?”小雨只是吱声说了哦。
第二天,有所改变,只是远看却像个鸟窝盘在头上,稍微一蹦跶就有坠落的危险。下了课,实在忍不住,就把她带到了办公室。拿起我的梳子就开始帮她梳头了。这头梳着梳着,自己的情绪开始有所缓和。小女孩的发丝那样柔软细腻,阳光照着还有好看的光泽。握在手里的发丝顺滑,像丝绸。我轻轻地从发根梳到发梢,时不时地还要问问她疼不疼。那么一瞬间,我好像也变成了一个孩子,回到小时候。小时候女孩之间,最喜欢互相打扮。今天我给你设计一个麻花辫,明天我给你梳个双马尾。就在梳头的间隙,我试着和小雨聊天,才知道,最近一直是爸爸带她。爸爸手笨,根本不会梳头发,只好散着来学校。昨天被批评后,今天的头发还是她自己拿皮筋扎的。我的脸颊一下子羞红,为自己的急性子羞愧中。
后来,小雨就带着一头漂亮的韩式麻花辫回教室了。整整一天,她的心情都不错,走路写字头都挺得直直的。
渐渐地,这把小梳子就和孩子们结缘。今天的发型不好看,早饭贪吃没来得及梳头,我都会悄悄喊到办公室给她们梳头,小姑娘们最喜欢韩式编发,一缕缕发丝编进编出,一个个好生期待,即使放学回家,晚上睡觉了也不肯散开。小伙子们,尽管是寸寸头,也要凑过来梳一梳,碰一碰。
就这样,我的抽屉里也就时常备着一把梳子、现在更是多了好几根头绳。
“石老师!我头发掉下来了。”小琪扭着屁股,一手扯着头绳跑来。
“你头发怎么每天都掉?”我一边梳,一边问。
……
两年时间过去了,我偶尔翻阅自己记录的这些故事,一股股暖意时不时就会涌上心头,这就是记录带给我的财富吧。
小豆子:天哪,我现在一听这些教育故事,就特别容易感动。通过记录一个个师生间的小故事,也让我们变得更理解儿童。也就是说,“认识儿童”应该是教师最重要的功课。这几年,你自己有哪些变化?
小石子:最大的变化,是心态。早几年的自己是炸毛的狮子,精力也很旺盛。后来和孩子之间慢慢磨合,渐渐认识儿童,我有点儿像打太极的高手,以柔治刚!
诗意的研究:童诗写作,让我走向教学理性
小豆子:哈,今天我就是来拜见“太极高手”的。说实话,当下的教师职业是一个非常辛苦而艰难的职业,整个大背景底下使得教师越来越难做,越来越富有挑战。你说你喜爱诗歌,也带孩子们写诗,这是你的“爱点”吗?有“痛点”吗?
小石子:的确,这样的过程是爱恨交织的,做一件事情,光靠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坚持非常重要。
读诗这件事还真是源于“爱”。怎么会想到带着我们班45个娃娃一起读诗,我这几天躺在床上就一直在思考,思考的过程中脑子里面总会蹦出一件事:
一天,在马路上。看见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在家楼下散步,孩子在空地上一路狂奔,一边不断回头看。妈妈就问孩子,你在干嘛?那孩子答:“我在看我跑快点能不能把影子甩掉......”我想大伙一定都会笑,娃娃们笑是因为我就是那个孩子,大人们笑,是想起曾经的自己。
孩子这样的童真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当时就正好在教低年级,班级里面的娃娃跟这孩子年纪差不多大。在这样一个“不懂科学道理”的年纪里,如何不断扩大他们的想象力?童诗算是一条捷径。
孩子们遇见的第一部诗集来自金波爷爷主编的《蝴蝶.豌豆花》,当时我只有一本书,却想很快地分享给45颗心,于是就拿起一个凳子,一支粉笔,开始在黑板左侧的角落里誊写起来。2016年2月,由胡适的这首非常简单的《湖上》开始,我和娃娃们的读诗之旅就这样启程了。
那时候小6班才二年级,我一句一句带着读,可别误会,这些读诗的时光有别于大家印象中的语文课。对于童诗,我的最初定位是“餐后小甜点”,旨在“去油”“添味”。读读,不太去点破,进行“肢解的分析”。读诗这事在自己的班级一直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当然读诗这件事情是个长线,所带的小6班慢慢进入五年级,自己的研究也出现了瓶颈期。一方面,高年级孩子慢慢变得“理性”,再读童诗,以前的那种趣味感少了很多。二来,随着常规课程难度的提高,孩子们的业余时间需要用来巩固课堂知识。读诗有时候真的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和小豆子你这样一聊,我才发现,自己这学期很少带孩子们逛花园了,时间真的太少了。当然最主要的“痛点”还在于自己对于诗歌创作技巧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系统,在指导写作上,有那么一点捉襟见肘。下一阶段,也会继续这方面的深度学习,多和孩子一起写。
小豆子:写诗,写儿童诗,真是一件美好而珍贵的事。给我们分享一下孩子们的诗可以吗?
小石子:初恋总是印象特别深刻的,这次分享两首。第一首是班级里的第一首诗,来自邵嘉倪,她那会才9岁。
时间
邵嘉倪
如果能让时间往快向流
我会向下周五的方向走
上学跳过
时间跳过
另外一首,是小浦的,我觉得她和我小时候很像,温温柔柔的,但有股倔气。
天阴沉着
浦凌一
毛毛细雨一滴一滴
一转眼
大雨倾盆而下
雨不知道我的悲伤
在花、草、树、伞上跳舞
还有很多的诗,都在我们的班级诗集里,有机会给你看看。
小豆子:应该是给大家一起看看。一个儿童有诗,是幸福的;一个老师有诗,是诗意的。但把儿童诗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否觉得有了另外一种“逼迫”?你是如何将“诗意”与“研究”平衡的呢?
小石子:的确,一开始的儿童诗阅读,更多是随心来做的,就跟开头说到的“职业启蒙”课程一样。起初,我扮演着一个分享者的身份,尝试着将我喜欢的几首诗介绍给孩子。结果发现,他们还蛮喜欢。以后的日子,读诗会看心情、会看时间,也会看地点。
两年前,逼了自己一把,将这种随意的诗情放到了“研究”的高度,二者是如何平衡的,我倒没觉得太难。“诗意”和“研究”并不是对立的,就像“科学”也可以“浪漫”一样。自从做了课题研究,反而从某种程度促进了我的童诗阅读。我慢慢有意识地将学生读的诗进行分类,也尝试过很多次将童诗带入语文课堂、外出学习别人童诗阅读的经验、阶段性地梳理学生作品,等等。这些都是我进行课题研究之后的一种“觉醒”。
当然唯一需要平衡的是自己的时间,过去随性的“诗意”,并没有消耗太多的时间。而如今进入有规划的“研究”还是蛮消耗精力的,忙的时候,会有点力不从心。所以,我现在得会“偷”时间!
小豆子:可以看出,你是一个爱文字、爱文学,并有小趣味的人,能说说自己的这些小趣味与小爱好吗?
小石子:有点不好意思了,谢谢夸赞。我很喜欢你在趣味和爱好上加上一个字“小”。我越来越喜欢做一些“小”的事情,做一些在平常人眼里不起眼的事情,慢慢发现日常中的小美好。手头有个入门的单反相机,我用它来记录日常,镜头里出现过班级孩子们的笑脸,也有我侍弄的一些花草、新烧的一道菜,当然最多的还是我的宠物们,我总是乐此不疲地拍它们。爱好真的很多,但似乎都不精,我也不好意思罗列了。简单来说,这几年的爱好或许就是认真地对待日子吧。
小豆子:好几位同事说,小石子是个非常有灵气的人,我觉得一个人有“灵气”太难得了,你一定要好好珍藏着,并把这些灵气带给我们的孩子们。最后一问:说说你心目中好老师的样子吧?
小石子:我记得施校长说过,衡量一个老师是不是好老师,那就问问自己,你是否愿意将自己的孩子放在这个老师所在的班级。换句话说,好的老师一定是给人安全感的。而这份安全感在于这位老师是否具有“生命力”,这也是我心目中好老师的样子。面对孩子的时候,这份“生命力”,是让孩子感受到你带给他们的“新鲜感”,而不是每天机械的重复。而于自己,“生命力”在于不断学习,可以是更深层次的自我提升也可以是对自己的反思与改进,做一个“常新”的自己。
小豆子:你的理解能提升到这个层面,也是我非常欣喜的。我俩都属于小小的,我们都对“小”充满无尽偏爱。小豆子和小石子的对话要结束了,感觉自己身上也染了一丝灵气,我也似乎明白了“小石子老师”生命里那些小小的美好与坚持,谢谢亲爱的小石子老师。
小石子:也谢谢小豆子老师,和你这样聊完,我似乎也重新梳理了自己所走过的路,靠自己好像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