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的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颜颜妈妈,今天来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总结。今天聊的话题是家庭教育中的有效沟通。
聊到孩子教育的事儿我们群里的状态是饱满的,充满着好奇心,想学习,想研究,想知道怎么做是对家人都好,怎么做长远来看是更好的。说家庭教育包含什么学科,包含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还有玄学……这是开玩笑的话,教育无处不在。
一个话题仅是一个载体,某个人的某一项好与不好都是长期积累后展现出来的结果。能用语言讲的仅是表现出来的小部分,还有更多的东西是说来话长的,真所谓是窥一斑而见一豹。一个话题,仅是豹子身上的一个斑点,感受不到豹子整体的矫健和速度。让我想起郭德纲名言“不知经历,不劝大度”。而这“经历”二字有太多生活中的细节。就好比一个段子,看人家谁谁抽烟喝酒长寿着呢,但人家平时生活中其他很多做的好的、做的对,比如有思想,有作为,有价值感,思考有深度,眼界有宽度,好心态,饮食规律,食品吃特供的,注意锻炼身体等等方面做得超级棒,没准还有中医保健,所以长寿绝不是归因归到抽烟喝酒上。对教育的归因有些相通。•ᴗ•
在学习的格局这本书中讲的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与学习效率相关的六项能力组合,其中包括记忆策略,时间管理,学习策略,提问力,理解力和分析力。(学习力)
第二个维度层面是关于学习自控力。其中包括责任,自律,专注力,批判性思维,阅读力和内驱力。(内驱力)
第三个维度层面是关于孩子未来竞争力,其中包括适应力,情商力,协作力,抗挫力和交友力。(详见《学习的格局》这本书)
怎么和孩子做到良好有效的沟通。我在暑假听身边的人有一个家长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假期里玩好、学好。”这句话讲的太笼统,很多人都会说,我也会说,但他和孩子并不是很愉快。我知道这个事之后,很想分析一下我们家长,包括我说这句“玩好学好”的有啥意义。在我们家长的内心真的认可让孩子玩好吗?我们能为孩子玩好这件事不图回报的做了点什么?
越往高年级的时候孩子越大,课业压力大,家长越想孩子多学一点,多学一点也许成绩考得更好一点。有的时候孩子学习看不到,但是孩子一拿起手机或者一玩,家长就会想,怎么不去学习?有甚者还碎嘴的说:玩咱也玩了,怎么就不能好好的学学习呢。这样的话真是听起来太招孩子烦了。
一个学期下来。甚至一个星期下来一天下来,不论成绩如何,都很辛苦,小桌子小椅子的那么多个小时,理解孩子的付出,计划着帮孩子真正的休息几天。新加坡一年四季都有花,但说新加坡的蜜蜂懒,蜂蜜也不好吃,家庭教育中会把这个解释为,很可能是它一年四季无休,太疲劳了,要么怎么勤劳的小蜜蜂就变成了懒蜜蜂了呢。“磨刀不误砍柴工”身心都休息好了,以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再去投入学习生活。
有关孩子的事儿咱们大人得智慧的处理,会算大账,最后是要得到孩子信任咱们大人的结果,还是得个家庭辩论赛的赢家。家里的事儿,孩子的事儿很难说有一个准绳,任何大夫都不会说:就按这个方案做就是对的,以后肯定能好。一个药不能治百病,调理身体大夫都是一周一调药方子。他人的看着成功方法很难直接借用,每家人家庭不一样,老人不一样,大人不一样,孩子不一样,没有办法可以直接照抄照搬照用。书要读,课要上,笔记要做,总结要写。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认知,要像我们希望孩子那样,会了一个知识点之后要会一个类型的题,甚至会抢答、会出题。家庭教育的知识内化到骨子里,会处理消化情绪了,就越来越会与孩子相处了,人成长了,问题已然不再是问题了,迎刃而解了。
说到与孩子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那就怎么对待别人,孩子也一样。看到一篇漫画我分享到群里了叫《我和孩子交换了人生,才知道曾经的自己有多可怕》里面的对话太真实。“回来了,今天工作怎么样?开会时有没有认真听领导讲话,有没有积极发言?上次说今年绩效结果带回来了嘛?多少钱啊?”一系列的话,唠叨,让人有压力,问的大人战战兢兢。我佛系是因为我觉得我自己就不是学霸,怎能要求孩子是学霸,第二常常告诫自己别把孩子当成长脸的工具,自己努力好过要求他人,不逼谁努力。第三我接受孩子以后成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份普通的职业,能自食其力,简单朴实在我们家看来就是成功,我们努力做到养育孩子跟孩子一起成长就是一种体验,没有那么多要求和期望,少些坏情绪,少些焦虑,多些坚定且和善。完全接纳、悦纳自己,如实地看自己,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努力。
今天的主题是:家庭教育中的有效沟通。什么是家庭教育,什么是教育,能想到的关键词是什么:三观正,身心健康,唤醒,榜样引领,不断地修正,学会感恩与爱,悦纳,而并不仅仅是学校、老师、学习成绩和考上好大学。教育包罗万象,成绩只是平时积累的阶段结果呈现而已。教育是引导孩子自己想好,不仅仅是孩子,任何人都是,自己要想好了,自己会有这样的思考:我怎么能允许自己这样呢,我还可以那样,那样是好的,我更喜欢的,要改变,便会迫不及待的想要把自己向正确的距离拉近。而并不是谁觉得自己糟糕然后变好的,变化的前提不会仅是自责和责备,更多是接纳后的转变。自己本人愿意好,家长和孩子有力往一处使的力量是巨大的,是开心的,看到自己的进步的点,这是幸福的循环,这是积攒改变的力量。
有效沟通的定义是:思想情感的传递及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情感的畅通。达成有效沟通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首先,信息发送者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以便信息接收者能确切理解。其次,信息发送者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并根据其反应及时修正信息的传递。免除不必要的误解。两者缺一不可。
这条定义,除了要有信息的传递,还有情感的沟通。我们和孩子沟通交流,有的时候只重视自己思想信息的传达,而没有看到孩子的反馈是什么样的,是乐意听还是不乐意听。有时孩子都急了,家长嘴还在叨叨。在沟通传递思想的同时,我们的感情要是畅通的。如果情感不畅通,信息的传达是受阻塞的。
先要做的事情是亲子关系良好。与孩子相处就像与我们身边的人相处一样,跟处亲朋好友、同事,如果我们关系可以,那么我们互相理解就更多,沟通起来更方便,做起事来也更顺畅。孩子的事儿也只是生活中的事儿其中之一,是要办的事之一,只不过孩子的事儿我们不拖拉,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拖拉了很可能会错过孩子成长的一阶段。有很多人是做啥事儿都做得特别好,比如学历高、工作、赚钱能力强等等方面,而到和孩子之间的事做的不好,智慧没有延伸到和孩子怎么沟通和家人沟通上,俗话说没有长这个心眼儿。因为把事儿太特殊对待了,没有思考怎么做是对的,和孩子相处起来很容易动作就走样了,坏情绪也来了,就不一定能淡定地平和地说话,然后一件件一桩桩长此以往积累起来。
关系的良好才能做到沟通的畅通。沟通又有很多方式,有语言的沟通,语言沟通有用说话的方式沟通,有用文字的方式沟通。说话时声音、语调是什么样的,表情是啥样的,体态是啥样的,全都是信息和情感的传递。有效沟通还有眼神的沟通,眼神不躲避,可以用表情加眼神交流,微笑的眼神,友善的眼神,严肃的眼神……而我们要考虑自己是笑的时候多还是严肃的时候多,要管理好自己的表情和眼神。
肢体上的沟通,比如说俩人可以不愉快,然后不愉快之后我们谁都不好意思说对不起,可以用胳膊碰一碰、抱一抱。
还有情绪上的沟通,有的时候家长的情绪蕴含着很多含义,情绪是稳定的,还是比较冷的,或是比较热情的。觉知自己,观察自己的情绪,有没有在情绪好时放纵自己,轻易的许诺什么,过后又觉得不妥,无法兑现,没有说到做到。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有没有口无遮拦,什么话难听、伤人就说什么。说到情绪沟通,我想起听到的一个大孩子家长帮孩子找老师补数学,从20分补到40分,家长很开心,40分到80分家长很开心,他家长期待下次能再翻翻就过百了,结果又退回去了……家长失落的情绪和违心的话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孩子很难受,成绩的波动是正常的,孩子也不舒服,这位家长没有帮孩子在成绩浮动大时起到缓冲作用,学习力这部分的知识还得再学一学,分稍高些后成绩提起来就不那么轻松了。情绪沟通体现的很明显,是失望还是满足,是更看重成绩还是更看重成人。我们和孩子在一起很多是喜怒形于色,情绪来了口无遮拦,我们都是道行尚浅,还需修炼。
经常问问自己,现在孩子或是自己是什么情况,搞清楚现在怎么了,需要改善什么?要实现什么。清楚正在哪里,要去哪儿,目的地是哪儿。跟孩子说事儿之前,想好这些问题,要说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怎么才能实现目标,有几条路径渠道,大概多长时间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算合理,如果行不通还有什么路可以走,路上我们尽量看到收获和进步。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情感的链接,然后再去传达自己的思想、信息。和孩子沟通之前想好了,思路清晰,内容清楚,情感交流是很畅通的。孩子真的认真思考后问咱们了,咱可得言之凿凿,有理有据,而非空泛的说:希望你学好玩好。要么几次下来孩子觉得这家伙只会倚老卖老、以大欺小那一套霸权主义,根本不理解孩子不懂孩子,还不懂学习力、不懂情商力、不懂内驱力,还不能一起探究学习,那就不会再问家长了,崇拜之意随着不懂装懂高高在上的态度极速消失,之后渐行渐远,直到长大了也许有那么一天会理解家长的尽力了。如果孩子会以家长做榜样,那还用家长大量地说教吗?
有人会说了,都是让我们去理解孩子,那怎么孩子就不能理解我们大人的良苦用心呢,真难啊?我还是那句话,家庭教育是身教大于言传,大人之间还会说日久见人心、来日方长呢,跟孩子在一起时候,不能急功近利,眼光学着放长远,我们是成年人,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正事。很多时候提醒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家长,孩子是孩子,咱们是家长是成年人,和孩子我们家长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别孩子都意识到错了、示好了,大人还咄咄逼人的,总这样孩子怎么有事儿有话和咱家长说呢,这也是亲子关系好的基础,我们家长要拿孩子当人对待。
当遇到问题了,我们任何人是一定会遇到事儿的,那我们怎么对待怎么反应?是施加压力,还是分析问题真心诚意地帮助解决问题。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去共同面对问题,遇难题的时候是我们和孩子情感链接的最佳时机,成人之间也是这样的,遇事儿了才能看出来人和人之间差别,患难见真情,没事儿是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家里常给孩子是鼓励、沟通、支持、共同解决问题,还是贬损、施压,想想看长时间的累积,结果可想而知。事儿解决了以后怎么分析,怎么吃一堑长一智,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每件事都能学到事儿就成了。
成年人的高度≠盛气凌人的高高在上的态度。沟通时,描述这件事情,而非用带评判、带指责的方式去说,这里有一本书叫《非暴力沟通》推荐,这书不教话术、套路或者公式,非暴力沟通认为“不带任何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商的最高形式”。书里一步步地教人区分观察和评论、感受和想法、请求与命令……希望我们家长都有机会拥有这种:“不带任何评价的观察”的能力。养了孩子之后,思考学习了之后,明白真正需要成长的是家长,全方位的能够得到成长。一直在持续的总结、反思、学习、实践、再调整……是我希望我的成长速度能超速于孩子的成长速度,或者要紧跟孩子的步伐也成,时刻的给自己用正确的知识洗脑,那句“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适合用在我们学习家庭教育上。养孩子就是人生体验之一。
夸孩子也有沟通方式的,有人觉得看孩子优点夸孩子会把孩子夸浮躁了,有点虚情假意的意思,尤其是大孩子,夸不明白还给整生气了~殊不知真心的欣赏加上夸得方式对才叫夸对了~欣赏别人我们是善,欣赏别人可以不都用语言,也可以用眼神、用表情、用真心、用手势、用身体语言,很多种方法的。当人真心被别人欣赏,会逐步建立强大自信。这种欣赏他人的善意植入内心,就会和孩子之间互相多一份体谅,所以妈妈有做不好的时候,就想想妈妈好的时候,希望孩子发现我的缺点的时候想想我大方向的好就好了。这种思维会让自己快速不生气,会让自己快乐,受益的还是自己本身。
学习家庭教育并持续的学习后,我的认知被刷新了。是学习给我带来了对孩子、对家庭、对自己的新认知。以前我也会觉得是不是鸡汤,是不是有点假惺惺,多学几遍,多学几年后现在我知道这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我看孩子看她的优势,这样做是对的。正是因为学习了,和孩子之间沟通时候情绪控制又得到了升华。人从书里乖,知识要学、要用,知识本身不需要所有人都相信,而我们人需要这些知识。让所有人信,连神仙都做不到更何况普通人,但是没关系,不是为了别人而做。珍惜咱们这个大群,我的妈妈学习小组持续间断进行中。
有人的地方就是有碎嘴。幸福了惹人羡,会有人说,过得不好一样会有人diss。正确的做法就是修自己的心,挣脱出别人的嘴,也不让他人活在我嘴里,包括孩子。比我强的人都没空议论我。一节课的文字稿展示一下,出发点是更多的人关注家庭教育,现在不那么爱展示了(矫情一下)是觉得自己辛苦展示,有时还让人觉得我在炫耀不值得炫耀的小情绪和小确幸~~~我家孩子爸这么说我的。
这次分享如果只说两句话,一个是在和孩子亲子关系好的前提下传递信息。第二句话是,想清楚什么是教育,关键词是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要斟酌慎用。祝福我们,陪孩子的日子里有张有弛 ,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