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暴力",温柔体贴,无微不至。
有一种“爱”,充满束缚压迫,操纵和控制。
4月28日大陆上映的电影《何以为家》 最近刷爆了朋友圈,这部改编自中东贫民区真实故事的电影,讲述了黎巴嫩地区十二岁普通小男孩扎音,独自踏上法庭,起诉父母,状告她们生而不育的故事。
十二岁,美好的青春才刚刚开始绽放,而扎音幼小的身体却背负了无数的重任,除了要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忙于为这个家庭奔波。他穿梭于街头,用卖果汁与捡破烂换来的钱维持生计,还会时不时的受到父母无端的辱骂和殴打。
他们居住在一个捡破烂老板安排的杂货场,而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是等扎音的妹妹成年后,送给捡破烂的老板做妻子。
扎音之前的姐姐就是这样的命运。他内心非常害怕妹妹长大,然而这一天还是来了,在痛苦与绝望中,扎音将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控诉她们生了自己却没有给到自己应有的关怀与爱,没有给自己健康和受教育的机会。
而扎音的父母以“爱”的名义告诉孩子和法官:”这是为了让他以后不受苦难,现在和我们在一起是有希望的,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有什么权力评价我?“
1,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孩子的成长,一是是备受家长关注的话题。
近几年以教育为背景的电影、综艺、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屡见不鲜,从经典之作《死亡史诗》《放牛班的春天》,到近几年热映的《摔跤吧爸爸吧》《神秘巨星》《狗十三》,
再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2018年12月,深圳宝安区一8岁女童被父母殴打的视频在网上疯传,
孩子在被父母的围攻下拳头、脚踹、抽耳光、椅子抡,
而孩子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招待方式,视频中表情麻木,甚至没有任何反抗,
看到幼小的孩子麻木的从冰冷的地板上爬起来的那一刻,是最让人心疼的瞬间。
很多豆瓣网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竟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棍棒教育”和“蜜糖式教育”是很多家庭中的极端情况,很多家长觉得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打孩子”这一问题上,有45%的家长认为是这只是轻微的处罚、偶尔吓唬一下有必要,25%的家长认为该打时就打、要让孩子长记性。而认为教育孩子不能采取打的方式的,只有不到40%。
其实如果家长经常这样用暴力解决问题,留给孩子的只能是持久的心理创伤,这样的心理问题甚至会伴随孩子一生。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没有正确的方法,他们从来不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么,他们知道要给孩子报晚托辅导班,周末兴趣班,暑假训练营,他们认为把教育交给学校,我们负责赚钱就行了,他们觉得这就是教育。
2,孩子最想要的是父母的爱与陪伴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只要孩子又哭又闹,家长就会马上说:
“别哭了,你到底是不是个男子汉;
再哭晚上不准看电视;
摔一跤没什么大不了吧;
别哭了,我数三下,123...之类的话”。
如果实在不行,一句以爱的名字”我都是为你好”,似乎是每个父母的杀手锏,
却不知道这样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多大危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经常没有安全感,孩子长大后也不会面对痛苦,也不会关心别人。
其实在成长阶段,父母给予孩子最重要的,是被爱的感觉和在家里感觉很安全的感觉。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母亲能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他,一个父亲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让他爱她的母亲。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
陪伴不是拿着手机跟孩子坐在一起虚度光阴,陪伴不是拿着ipad坐在孩子旁边监督,孩子写坐作业,陪伴不是用敷衍的语气回答孩子的问题,陪伴不是孩子需要你的时候甩手用玩具用电视替代自己。
陪伴是用一段只属于你跟孩子的时间,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与孩子心与心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用坦然的爱接纳和包容孩子。
陪伴是为了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中探索自己内心的小宇宙,发现世界何以成其为世界。美何以成其为美,自由何以成其为自由。
3,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作为家长,怎么给予孩子正确的爱与陪伴?
①首先是提高陪伴质量
家长可以每天挑出一小段时间跟孩子一对一相处,这时候家长不要试图用手段去教育孩子,而是关掉手机关掉电脑,一对一的和孩子互动专注的陪在孩子身旁。
比如跟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陪孩子画画,主动给孩子讲故事并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沟通中引导孩子表达自己需求发,现孩子的需要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
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不加评论的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与需求,表达你对孩子的积极想法和感受,用温度与爱去陪伴孩子。
②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家长在与孩子的陪伴过程当中,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良好的情绪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家长有稳定的情绪,也是孩子情商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当中,如果因为孩子犯了错误导致负面情绪来临的时候,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产生的愤怒与责怪心理,这时候家长正确的做法不是马上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要刻意掩饰自己的愤怒情绪,
而是先深呼吸感受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我现在很愤怒,但我要冷静下来”,等情绪稳定之后,在用正确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在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③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父母的爱是清晨的雨露,是正午明媚的太阳,是黑夜中点亮孩子生命的那束光。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无条件的爱是允许孩子犯错,是理解、肯定与接纳孩子,
要给孩子们这样的观念:我对你好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即便你们的表现不完美,也是可爱和能得到关爱的,我爱你,跟你是什么样子没关系。
当父母无条件地给予孩子爱时,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孩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由此产生了向他生命之外扩张,探索他周围世界的欲望,这是每个孩子成长的起点。
④多引导和鼓励孩子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一个受到激励的孩子比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孩子,潜力要多发挥80%。
当孩子在某方面能力有所提升高时,要给予认可与鼓励。家长要注意的一点是,要鼓励而非表扬。要夸赞孩子努力,而不是聪明,
要多用肯定的语言去鼓励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温情。
⑤在陪伴方面,爸爸也要参与
虽然大多数时间可能都是母亲在陪伴孩子但父亲在养育孩子的责任分配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父亲更多的身份是去赚钱、给孩子报辅导班、让孩子上好学校,照顾家庭和孩子则主要由母亲承担。
而近几年据心理学家梅钦博士研究,父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亲对孩子长大后责任心与意志力的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周末陪孩子踢球陪孩子参观博物馆带孩子一起做户外游戏等父亲应该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育儿合伙人”而不是“妈妈小助手”,多给予孩子爱、关心和包容。
⑥建立重要的原则清单
原则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家长和孩子都相互承诺的准则。
家长首先要做到言出必行、行出比准,比如约定每天晚上八点陪孩子一起做游戏,指定成清单贴在墙上,相互监督,答应过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要尽可能的遵守你和孩子之间的“约定”。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也不是放手不管无条件的爱是任何时候你都愿意去倾听、愿意去理解孩他,帮助孩子成长,
纪伯伦在:《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这样表达对孩子的爱: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孩子着想,不过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孩子需要的孩子真正需要是你对他的重视,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他们需要被重视,他们需要被关注,当你看到他们在游乐场跟孩子们尽情游玩而又时不时回头偷看看你一眼的时候,当你发现他们犯错后低着头用泛着泪水而明媚的眼睛望向你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洋溢着笑脸带着成绩单冲到你面前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是多么渴望被看见。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爱。
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