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机课堂,设计能激发创造力的作业——听《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有感(3)

《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暨扎根乡村四十年的行知教育实验》研讨会10月17日在南京行知基地举办。在会上,南京师范大学黄伟老师做了题为《陶行知课程思想的当代实践》的报告。

在报告中,他特别提到要建构生机课堂。

构建“宜生长”课程教学体系,打造凸显“小朋友、小先生、小主人”特色的生机课堂。

怎么建构呢?实验团队主要通过建立校内外联通互补的"生长课程"体系。

行知教育集团"生长课程"由"学校课程"和"基地课程"两大系统构成。两个课程各有侧重,又各显特色,相互交融。

黄伟老师还用一张图说明了行知小学"生长课程"的几个领域及其结构的关系。

“生长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社团课程、实践课程逐层向外展开,四大课程群之间层级递进,在横向上将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品行与修养”“语言与文化”“科学与探究”“艺术与审美”“实践与创新”六大学习与实践领域,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创造力的全面“生长”。

他们主要是通过"三小课堂"来激发课堂生机的。"三小"既有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小先生、小朋友、小主人"的学生观、教学观,又指可用于课堂实践的"小问题、小探究,小展示"。

在分享三小课堂理念与结构时,黄伟老师也用了一个结构图进行说明。

黄伟老师为"三小课堂"的运行资质做了详细的分享。他还强调,课堂教学中的"生机激发"核心是思维的激活与发展。并用一个U型图来总结这种学习样态。

在聊到陶行知课堂思想的当代实践时,黄伟老师结合陶行知思想与实验集团的实践案例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分享:要打开校内校外围墙,联通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全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课程与教学的贯通,实现教学做合一,打通知识与实践的壁垒;从陶行知课程思想到当代课程实践。

还分享了他的一些思考,比如课堂实践的灵魂是什么?支持行知人40年行走的核心动力是什么?课程应该是解放还是束缚?应该解放什么?

整个讲座听下来,我对陶行知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行知集团教育实践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对教育的本质也有了初步的感知。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三小课堂"。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课堂,想到了双减政策下的作业。

双减政策下,作业是一个大问题。既要你布置尽量少的任务,又要达到最大的效果。可想而知内容需要多精要?

但我始终认为,真正让孩子们感觉累的有时真的不是作业的多少,需要花费多少精力?而是作业有没有价值?孩子们是否喜欢?

停课复学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复习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制作一张数学手抄报。

作业收上来后,我眼前一亮,有的同学制作得太好了。不但把知识点很好地罗列出来,整体构思和插图也很不错。可以说完成这样一张手抄报,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绝对比一般的作业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但私底下跟学生了解时,很多学生都表达了做这种作业的时候,感觉更为轻松,觉得更有意思。


这种作业需要比一般作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孩子们却不觉得累。也就是说真正要减负,有时候减的真的不是量的问题。而是你设计的作业是否能激起学生去做的愿望?孩子们是否能沉浸其中?孩子们的价值是否被体现了?当这几个问题都不是问题的时候,才是真正给孩子减负。否则只是减下作业的量,负担一点也没变。

当这些作业成为作品被展示被分享的时候,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

我是一个爱上读写的数学老师,本来引导阅读、指导写作是语文老师的事,但因为我自己特别喜欢,所以我也会带着孩子们开启数学读写生活。

当然数学的写作跟语文的作文是有所区别的。我向孩子们介绍了数学写作的内容及方法,还找了一些以前学生写的相关作品给他们欣赏。孩子们的模仿、创造力都很强。他们很快就有了自己的作品。

我们有一个课前三分钟的数学阅读,近期主要阅读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内容是学生写的数学作文,另一个内容是张齐华老师公众号推送的数学系列妙招。

数学系列妙招,是一种比较精炼的,高阶的数学阅读。很多孩子们能现学现用,很受他们欢迎。

当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自己的数学作文时,不管是朗读者还是倾听者,都比较专注。可能是因为这件事跟他们高度相关吧。因为这个展示,这个分享,孩子们的写作热情更高了。当孩子能静下心来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通过文字或图画表达出来。对他们来说已是一种创造了。

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我和孩子们的做法跟黄伟老师分享的"生机课堂"比起来相差十万八千里,离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创造更是有不少距离,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思考,在实践,在改进,我们就会离真正的教育越来越近。会让双减成为垫脚石而不是负担。

你可能感兴趣的:(构建生机课堂,设计能激发创造力的作业——听《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有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