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22原来练习(复习)课可以这样上——跟张红娜老师学教学

一提到练习课、复习课对很多老师而言,是很头疼的课……作为学生会觉得既然都已经学过的,就是做题、复习、计算嘛……作为老师,过关课或者示范课的时候,一般也是避而远之。

而今天张老师就为我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课堂设计,我们也过了一把学生瘾……

图片发自App
课例1:《因数和倍数》(复习)

通过不同条件的分类,我们根据“是否含有因数2”将不包括0的自然数分成了奇数和偶数;根据“含有因数的个数”把不包括0的自然数分成了“1、质数和合数”。

图片发自App

每个老师手中的号码牌,让我们去判别属于“奇数”和“偶数”小队。我们发现黄色的号码牌都是奇数、绿色的号码牌都是偶数。

随后,让质数号码牌的一位老师从班里开始找出属于同一队的号码牌。

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张老师用跳皮筋地节奏编出了一首儿歌,使得这些数朗朗上口。

用三个圈分别表示奇数、偶数和质数,想一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不难想出,奇数和偶数没有交集。我们还发现:除2以外的质数都是奇数;只有质数2是偶数。

渗透分类思想的同时渗透了集合思想。
图片发自App

然后,由合数的一位老师自告奋勇地当了小队长。张老师提出了要求:“你能用一句话让所有的合数老师都站起来吗?”

“除了1和质数之外的数”。

并用集合圈表达了“奇数、偶数和合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并没有停止:哥德巴赫猜想的适时引入,让数学的学习带向了远方,万一成就了小小数学家的梦想呢?

图片发自App

问题让学习发生: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没有交集的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相互走动呢?

这样的问题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让知识的学习更加融会贯通。

图片发自App

最后并没有直接复习《2,3,5的倍数的特征》,而是让我们想一想6、10、15、30的倍数的特征。推理时反倒把它们的倍数特征运用的淋漓尽致。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4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如果一个数的后两位能被4整除,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原因是整百数可以被4整除,只要末两位可以被4整除,这个数一定就可以被4整除。

同理得出:一个数的末三位能被8整除,这个数就一定是8的倍数。

这样的探索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图片发自App

看张老师的板书,你是不是也觉得新颖别致?

图片发自App

尤其是牢记于心的“3的特征”,我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是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通过举例很好地进行了解释。

图片发自App


课例二:《3的倍数的特征》(练习)

判一判:

①147、714、471  只要三个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组成的三位数都是3的倍数,和它们的顺序没有关系。

②306、639、9366  各个数字都是3的倍数,就不用把各个数字加起来了

③836、1362 如果有的数字是3的倍数,只需要看那些不是3的倍数的数字,求它们的和即可。(求小和,此和非彼和)

④3786549270  用不用求所有数字的和?7+8,5+4,2+7(求小小和)

添一添:

306□  能填 0,3,6,9,不看前边数字

□836  只看8,排除3、6,能填1、4、7

112□  只看1,排除1、2,能填2、5、8

0~3、6、9;2~5、8;1~4、7。有木有发现相差 3~

□1362□  这个做题思路就很多了!①相交:先确定一个,再确定另一个。②平行:一个填3、6、9,那另一个也可以是3、6、9。③看□1,能填2、5、8;看2□,能填1、4、7。

去一去

1234 去掉哪一个数字还是3的倍数?去1或去4,那就是234或者123。我们发现三个相连续的自然数组成的一定是3的倍数。

12345  去掉哪一个数字还是3的倍数?去3得到1245。

3786549210去掉哪一个数字还是3的倍数?去0、3、6、9任意一个都可以。

3786549210去掉哪两个数字还是3的倍数?去7、8;5、4;2、1;3、6、9、0中的任意两个……只要去掉的这两个数字的和都是3的倍数就可以。

推理:

15是3的倍数,27是3的倍数,那15+27呢?

123+114=237呢?

9990+3366呢

规律:如果两个加数都是3的倍数,和一定是3的倍数。

99×2呢?999×7呢?

规律:一个因数是3的倍数,它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

图片发自App
课例3 《有关图形的问题》(整理与复习)

张老师先让我们从本子上撕下一张纸。

活动一:围一围

1.从一张纸上撕下一小条当作“线段”。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形、圆。三种图形用线段最容易围成哪一个?

众所周知,最容易的是圆。

其次呢?这下产生了分歧,有人说长方形、有人说正方形。赶紧试一试。

我们把这个纸条对折两次,折出了四条等长的线段。看来还是正方形比较容易。

张老师继续让我们思考,那怎样围出长方形呢?长方形难就难在对边相等,而折出的四条线段分别是宽长宽长。

2.用剩下的长方形纸是一个面。想一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哪一个最好围成呢?

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圆柱!

其次呢?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正方体!赶快试一试!

然而在我们动手操作后发现,对折两次出现的是一个长方体啊!原来长方体比正方体好围成!

张老师继续让我们思考,那什么情况下围出一个正方体呢?

原来纸条的长宽比是4:1的时候容易得到正方体。

哇!通过围一围,围出了图形的特征。还建立了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图片发自App

活动二:比一比

同一条线段围出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你会想到比较它们什么呢?

同一个长方形围出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你会想到比较它们的什么呢?

哇!通过思考比较,又复习了它们的周长、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每一个课例的后面,张老师都会从巩固知识、沟通联系、渗透思想、提升思维、生长智慧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3-22原来练习(复习)课可以这样上——跟张红娜老师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