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在孙仁歌老师《忘知斋话语》一书中有一篇文章,叫《论意识流小说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内在逻辑方向》,这篇文章很长,我用了两晚读完后,对意识流小说,特别是有关“存在”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也尤其感兴趣。

“不确定性”、“意识流”与“存在”的关联,正如文中所说:“不确定性因素并不是意识流小说的‘专利’,在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里也同样存在,尤其在一些象征性艺术作品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下文举的例子中,就有“现代主义小说家卡夫卡的《城堡》”、“思想小说代表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哲学小说代表萨特的《厌恶》”等。

而这三个作家,也可以算作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他们三人,特别是卡夫卡与昆德拉之间还有比较“直接”的关系:“卡夫卡对米兰•昆德拉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米兰•昆德拉对卡夫卡其人以及小说的理解也如同他的小说一样独特”,即:

“小说不是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

读到这句话,我用“石破天惊”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正如我随手记的读书笔记那样:“我神往存在主义,也是源于对存在本身的疑惑与探究。”和“现实”相比,昆德拉认为“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它在真实世界背后隐隐出现,预示着我们的未来。”(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生活•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92年6月版,第42页)

“现实”与“存在”被昆德拉解开了那层“神秘的面纱,”即“现实”是已经发生的,而“存在”是可能发生的;好的文学(如卡夫卡的作品)写的是“存在”,而不仅仅是“现实”;文学创作者(作者)之所以应该“钟情”于“存在”,是因为文学接受者(读者)正在被“存在”所困(而不仅仅受“现实”所困),甚至文学创作者本身也正被“存在”所困,需要通过文学这一方式对其加以干预和解决。

限于自己学识浅薄,我可能只能理解到“如上述所言”,无法真的理解其全部内涵,但仅仅是那些粗浅的认识,已经让我对存在主义文学和哲学充满了“神往”,且对困扰自己的某些“现象或意念”甚至有种“顿悟”的“错觉”。

如若用一句道出这种“顿悟”,那便是:作为人生路上的个体——我们常常看似被“现实”所困,其实多是被“存在”所困。

换句话说,很多人生活不如意、工作不满意、爱情不顺意,多归咎于“现实残酷”,其实是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或者说是现阶段的“存在方式”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甚至从根本上对现阶段或下阶段的“存在方式”正确与否持怀疑态度。

比如,有人会因为家庭条件一般,没能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而感到生活不如意;有人会因为没找到“正式工作”(如体制内的工作)而感到工作不满意;有人会因为没有碰到“符合条件”的恋爱结婚对象而感到爱情不顺意…

诸如“物质基础”、“正式工作”和“符合条件”的恋爱结婚对象,可以看成是“现实因素”,所以生活、工作、爱情“皆不顺”。毋庸置疑,这些“现实因素”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工作、爱情等方面,但是,这些还不足以“残酷”到各个方面“皆不顺”。

比如,家庭条件这个方面,除去极个别的大富大贵,我们能碰到的“家庭”,“条件”都差不多,或者说相差不多。即使在乡下,也已经过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代,且城乡差别正在逐渐缩小,况且“家庭条件”不仅仅指物质方面,诸如家庭氛围、家庭关系等也是其构成部分。如果比较家庭条件的“精神方面”,那家庭条件好并不意味着家庭关系就好。而关键是,面对大家的家庭条件都是一般的情况下,你是否足够努力。韩寒来自上海金山区乡下,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写作、赛车、电影)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再说“正式工作”,以体制内为代表的所谓正式工作,确实可以给人以“安全感”,但有些拥有了体制内的工作的人,对工作得过且过,人浮于事,甚至因为自身素质的原因,过得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幸福。反而我认知的一个朋友,辞去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体制内的工作,凭借着对文学文艺的爱好,组织读书沙龙、电影分享、绘画艺术等活动,开设公众号,经营一家文艺酒吧,生活有滋有味。

最后说说“符合条件”的恋爱结婚对象,每个人都想拥有美满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并且潜意识认为要想取得这个“好结果”,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即“符合某些条件”。不可否认,爱情婚姻是应该有一些“条件”的,“无条件”的恋爱婚姻也是不成熟、不负责任的。而关键是所谓的“符合条件”,是指“符合什么条件”,换句话说,如果你追求物质财富,那你就找一个现阶段“财大气粗”或和你一样一心想赚钱的人,如果你在乎精神世界,你就找一个有思想不迂腐和你一样看重精神世界是否充实的人,当然这两种情况不是绝对分割的,况且这两种情况也无法代表恋爱婚姻中的种种影响因素,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所有的“恋爱婚姻优点”都集于一身,你需要真的了解自己最看重的是“哪一点”。

由此可见,诸如“物质基础”、“正式工作”和“符合条件”的恋爱结婚对象,会构成“现实因素”,但是,还不至于“残酷”到无任何回旋余地的地步。很多人之所以会有“诸事不顺”的感觉,只是不确定现阶段或下阶段,自己拥有或将要拥有的生活方式、工作状态、婚姻生活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还是那句话,要么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要么是现阶段的“存在方式”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要么从根本上对现阶段或将要到来的“存在方式”正确与否持怀疑态度。

正如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言,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因此,人愿意是什么,他就能成为什么,“懦夫是自己变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变成的英雄”,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的英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