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岳麓山,半部长沙史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海拔300.8米,占地面积35.20平方公里,是南岳衡山72峰的最后一峰。因南朝宋时《南岳记》中“南岳周围八百里,回燕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至今已有三亿余年。

在东南山谷的轴线上,在漫山摇曳的红雨里,岳麓书院、爱晚亭、清风峡以及山谷的溪涧、山脚的寒潭等,浑然天成,融为一体。从古至今,多少游人,从春天的新绿葳蕤,到夏日的绿荫匝地,从秋日的层林尽染,到冬日的雪压松柏,一次次来到这里,感受着岳麓山独有的“风光不与四时同”。

岳麓山一直承载着长沙人的喜爱与骄傲,不仅自然景色迷人,更是湖湘文脉根系所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于游人,她是风景秀丽的长沙名片;于长沙,一座岳麓山,即是半部长沙史。

爱晚亭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在这里留下的诗句太过透彻,流传千年,成就了爱晚亭,也让众人提起岳麓山,便会说起这件“红衣裳”。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并称中国四大名亭。爱晚亭几经沧桑,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均相继进行过修复。解放后,党和政府曾五次修复。

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题写了“爱晚亭”亭额。

岳麓书院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中国现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相传,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自岳麓书院缘木依藤而上,向前走去,沿路可见许多高冢大墓。从黄兴、蔡锷、蒋翊武到陈天华、姚宏业、禹之谟、刘道一、焦达峰等等,许多近代仁人志士都长眠于此。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志士有300多人牺牲,其中,岳麓山的层林深处、青松翠竹之间,掩映着近60多座仁人志士、革命英烈的坟冢。

麓山寺

麓山寺是湖南省最古老的寺庙,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为麓山寺。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鼎盛时期的麓山寺,其山门位于今岳麓书院处,但迭废迭兴,六度毁于战火,同云麓宫一样于1944年毁于日军,仅存山门和藏经阁。阁前有古罗汉松二株,传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成为麓山寺悠久历史的活见证。

千帆过尽,洗尽铅华。岳麓山,一张山水洲城的历史名片,她仍伫立在湘江河畔,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聆听着一个又一个长沙故事。

文/穆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座岳麓山,半部长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