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走到一个阶段,总习惯性停下脚步,回头问一问自己:我有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忙碌吗?我有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前进吗?事实上,两年多的大学生活,我的迷茫多过清醒,焦虑多过从容。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真正拯救谁的生活,解铃还须系铃人,许多心结是我自己系上的,也需要我自己去开悟!而“悟性”这种东西,它可以被唤醒,却无法从外面灌输进去。
正如我写下这些文字,努力剖开生活的一个横截面,想窥探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想安顿自己故作坚强的心。
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
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有一个女孩,在高中时就想好了心仪的大学,不是什么清华北大,只是一所可以无限靠近自己梦想的名校。
两年前的那个夏天,有阳光、有绿荫、有蝉鸣,也有一群躁动的身影,向着整个高中挥手作别。那个女孩也在其中,她满心期待,期待能发生奇迹——考取理想的大学。
可是,哪有什么奇迹啊,填志愿时的纠结还晃如昨日,一转身,已经拿着硬座的车票,挤上了开往大学的列车。
第一年,她像中国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一样,对大学有一个美好的憧憬。她想,过去的就留在身后吧,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让一切从零开始。
于是,她加入了社团和学生会,还“周旋”在校类的活动比赛中。她以为这样就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是的,这的确让她结识了一帮朋友,也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只是,在这些假象背后,只有她自己知道,心灵深处的空虚。
第二年,专业课越来越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开始听不懂老师云里雾里的讲课方式。她困惑了、烦躁了、甚至开始愤怒,她极其讨厌自己所学的专业!
那段时间,她的状态很不好,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糟糕的生活。她想找一个过来人给自己一些指点,后来,那个人告诉她:当下这个专业里的一切是你的责任和义务,想学的那个专业是你努力的方向,要把本专业学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再去努力学好你想学的专业,这样确实很累,但谁让你当初不够努力,不能选择你喜欢的专业呢?总之你不得不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故事中的那个女孩就是我。
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我常向妈妈诉苦,她抛给我一句:“路是你自己选的,我们没有逼你。”
是,我的父母对我很民主,那些年我做过的一个个具有转折性的选择,都引导我走向了未知的可能,只有经历了、摔倒了,才知道疼,可是啊,我却再也回不去当时抉择的路口,因为不远处,又有下一个路口等着我,去选择向左还是向右。
与世俗和解而保持自我,与现实妥协而不忘突破
我花了一年多的力气去培养对所选专业的喜爱,可是,“先结婚再恋爱”的模式在我身上真的是行不通的!我觉得真正热爱的事情是培养不来了,感兴趣的事物根植于我的内心,不用刻意培养,便可驱使我随心出发。
二十岁的我们,“棱角”都很锋利,对喜欢的事拼尽全力,对不喜欢的事,也敢于说不(那些还没有搞清自己方向的人除外)。
然而,有些东西,不是你说不就不做的,比如学业。
每天早上,当我从宿舍走向教学楼的时候,步伐都特别沉重。坐在教室里,听那些老师讲课就像在“慢性自杀”。
曾听人说,大学主要学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思维方式。说实话,至今,我都没有发现那帮老师为我们培养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如果真有一个,那也是我的自学能力。
我时常感叹:自己坐在教室里一点意义都没有!老师常讲一些假大空的概念,那些专业知识我又听不进去,纯属浪费时间、浪费青春,我所失去的,多少个四五年都换不来!
以前看《开讲啦》,记住了汪涵说过的一句话:“与其强调舍与得,不如考虑舍得背后的另一个词——接受。上天递给你的东西,我们用双手去接着;上天抛给你的东西,用自己的双肩去承受,不管抛多少先扛着,扛着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的身体更加坚强、双臂更加有力。”
我想,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妥协的过程。
从小,我接触的教育观念告诉我,人要向前、向上,却鲜少有人提及后退、向下这种“消极”词汇。
可是走到这一步,我不得不向现实暂时妥协。转专业的路径对我而言根本行不通,我“妥协”,不是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事情,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本专业,同时,如何平衡好课上与课下的关系,需要我好好摆正心态。
学会妥协是人生的必修课。虽山路崎岖,前路漫漫,但妥协中保有初心,便是对梦想的永不背叛。
任何一种身份,都是自己给的,每天的努力,都是在给明天的生活埋下伏笔
大一加入广播站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叫白雅的女生。她做播音,我做策划,彼此交流很少。
其实,主要原因在我,那时候,我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比较冷淡,没事很少跑去广播站,一般写好的稿子就直接发她邮箱……
大二换届选举,每一个怀有上进之心的干事,都渴望广播站站长的职务,我也不例外,虽没什么大抱负,但想着,这一年来,我也算为广播站尽心尽职的做着本职工作,如果能有幸当上副站长也是不错的。
是我太高估自己了,本就没付出太多精力,何谈轻而易举获得“嗟来之食”?真是应了那句“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获悉白雅当上广播站站长,也算在意料之中。
记得大一下学期,白雅经常在线上问我如何写广播稿的事,到了学期末,广播站明显人心浮躁,想跳槽的跳槽,想竞争一下届站长职务的人也在暗中较劲,这其中就有白雅。
一档广播节目至少需要播音、策划和技术三位人员,那段时期,我们组的节目几乎都是她一手操办的,虽然她是播音,但技术人员的甩柜走人,让她身兼多职。
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学会幕后制作的,但听着她最后呈现出来的“成品”,觉得还挺不错。
大二时我就离开了广播站,原本就和白雅不算熟,自此也没有再联系。
前阵子,再次看到白雅的名字,是在学校公示出来的国家奖学金名单里。学习成绩第一,综合素质第一,五四青年标兵,还有各类竞赛的荣誉加身,原来,这个女孩比我想象中要优秀的多!
以前,总觉得她挺爱出风头的,什么事儿都抢着做,什么活动都抢着参与。却从来没有想过——
优秀的人与普通的人的分水岭在于:优秀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力求达到最佳境地,丝毫不会放松。
哪个大学生不想给自己以后的履历多些奖状啊,无关荣誉,却是丰富自己大学生活的最好凭证。
如今,除了学好本职的专业课外,我会积极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并愿意相信:要获得一种身份,就必须自己去创造,通往理想的路,唯独不可少了勤奋和努力。
踏踏实实做好眼前事,把四年后的事交给四年后去解决,好过程必有好结果。
大学的人际交往,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已经大三了,我能明显感觉到我们班女生间的分帮结派问题十分严重。
女生的友谊一旦出现裂痕,便很难回到过去,就像破镜不能重圆。关于这一点,不是三言两语能道明白的。
但我想说,如果大一还对维持好一段段友谊小心翼翼的话,到了大三,我已经懒于在维护了。两年多了,我们班十五位女生我都接触和交流过,然并没有真正找到一个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想,我真正的知己也注定不会在她们当中。
一方面,我对他人保持起码的尊重就好,另一方面,就算全世界都离我而去,有三位朋友永远都会在我身边:音乐、书籍、体育。
阅读之于我,是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大一时我很少去图书馆,直到大二下学期,才渐渐与书籍为伍。
自己读的书实在太少,目前每天都会阅读,在这里不想大谈书籍给我的影响,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愿我毕业时,笔下的文字会比现在更加成熟,那时我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读书的自己。
所以,很多东西,不着急,慢慢来吧。
虽然有时也会心急,埋怨自己想要的生活怎么迟迟不来?可是干着急,除了显现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外,对我没有任何帮助。
我不会煲“鸡汤”给正在阅读的你,因为我也是“迷茫”人群的一份子,即使看得清自己喜欢的东西,现在仍旧要每天面对不喜欢的功课。
标题是我的心声,但我自知离这个标准还有不小的距离。
我不知道遭遇不如意的你,是如何度过那些难熬的时光的。
对我来说,文字是最好的良药。当我无力前行时,经常会翻开自己的笔记本,那上面记录了这样一段话——
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未来,生命这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