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分钟的穿越

临时决定要出门。

下午五点五十分,距离日落只有一小时。然而顾不上了,跟皮皮说了一声,抓起钥匙出了门。

进了地铁站,给李小姐发了个消息。

我说,“皮皮不出去吃饭了,我现在去南稍门找那个院子。”她回了条语音,“我已经到雁翔路了,你也不困吗,我有点犯困。”

我们俩分开没多久。

先是在我家吃午饭,一时兴起又去了她家。看了她的新房,又去了邻居家,在小区走了走,看着花花草草,赞叹好景致,还有好天气。

走累了,找了把椅子坐下来。沐浴着午后的阳光,两个人都有些恍惚。不知怎么地,我想起了那座院子。

手机里翻遍了,就是找不出照片,当时明明拍了许多的。语无伦次地跟李小姐说着,那是一个多么梦幻多么安静的院子,在这个喧嚣的城市里,简直是谜一般的存在。

立刻想拉着她去找院子,但愿它还在。然而跟皮皮约了晚餐,我们只好分开,各自回家。

非常不巧地,晚餐取消了。

原本要给皮皮庆祝生日的,结果跟他的哥哥错过了。十七岁的少年有点不高兴,我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他。任他点了外卖,自己一个人吃晚餐。

多少有点恍惚地,我踏上去南稍门的地铁。十七分钟后,我站在地面。

四下里张望了一会,我没有看到那个院子。盲目地朝南走了几步,发现原来大门的位置,现在被围栏围了起来,刻着“安仁坊”几个大字。

这么说,这地方拆了?

我不愿意相信。尽管一年多以前,它已经是一个待拆的院落,又是在这么繁华的地段。

继续张望着,站在地铁口的台子上,突然瞥见了小楼的一角。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换了一处朝里面看过去,发现了熟悉的景致,就是那个院子。

这么说,它还在。

连忙跳下来,找它的入口在哪里。往北走了几步,非常意外地,看到一扇门大开着,里面隐约可见几座小楼,正是我要找的院子。

顿时雀跃起来。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院子呢?

一个小院子,四五栋楼的样子,楼层不过两三层,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盖的。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房子自然有些旧了。然而,能看得出来,当年它曾经辉煌过。

即使是在高楼林立的现在,这低矮的砖瓦的小楼,依然有着不凡的气质。几次来院子,都没有遇到人。楼里早就搬空了,然而它依然保持着一切都在进行中的状态。

我走过几栋小楼,经过端直的梧桐,一直走到院子最南边。一个直角拐弯过后,夕阳从西边直直地扫了过来。尽管已经是傍晚六点多,阳光依然有点刺眼睛。

我迎着阳光往前走,看着地面上树木的影子,心想所谓的落日余晖,也不过就是这般模样,不禁幸福地叹了口气。

再往前走两步,小雁塔近在咫尺。

我举着手机拍了几张,发现都不是很理想。于是决定放弃拍照片,把这暮色装在眼睛里。

院子不大,要说也没什么好看的,然而我舍不得走。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

西边墙脚下,一棵健壮的梧桐,比小楼还要高出许多。它专注地生长着,宽大的树冠覆盖着楼顶。

紧挨着它的窗户,被爬墙虎缠绕着。玻璃后面若有个淘气的孩子,一伸手就会抓着梧桐枝,扯几片叶子下来。再淘气一些,会顺着这树干,爬到自家房顶上。

又或许,他们常在房顶上行走,与一棵棵梧桐拉拉扯扯,度过愉快的童年。又或者,像我儿时那样,躺在房顶上看书,等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听着远处小雁塔的钟声,闻着家家窗子里晚餐的香味,听着妈妈一声声的呼唤,幸福地一动不动。

东边墙壁上,贴着手写的告示。“高空随时有物体掉落,行人靠东边道路行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

怕这提醒力度还不够,又在纸上添了两笔,“危险!危险!”像这样的提醒,在院子里还有几处。这笔迹看着很有筋骨,写字的人一定有些不凡。上一次来时我问过,这是一个机关的家属院,写字的人是机关的老领导。

这两个“危险!危险!”,让我感受到格外的关切。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笔尖的温度依然还在。这是印刷品所不能及的。

从东走到西,从前走到后。不知道为什么,这院子如此的吸引我。

我站在小楼后,透过窗子往里看。简朴的房子,简陋的阳台,旧式的洗手池,一两件遗落的家具,像极了十几年前我住的房子,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

我走到小楼前,一步步往前走着。门洞敞开着,户门也开着。然而我不敢进去。上一次也是如此,不知道为什么,我只敢远远地看着。

我看着那熟悉的门洞,熟悉的阳台,熟悉的窗户,熟悉的家具,这一切都惊人的熟悉。我明知这楼已经搬空,楼里并没有人居住,然而总觉得有人进进出出,安静的楼里全是奔腾的景象。

它好像八十年代的纪录片。当工厂的大门打开,自行车们蜂拥而出,人们骑着车子捏着铃铛,世界顿时嘈杂起来,也明亮起来。

我看着空洞洞的小楼,想着它曾经的热闹。下了班的人们,在门洞口放下自行车,卸下车把手上挂着的网兜,一边跟邻居打着招呼,一边把东西拎回家。

吃完晚饭的姑娘们,一手端着脸盆,一手拉着同伴,手牵手去洗澡。家里也有淋浴,可是没有澡堂子宽敞,再说妈妈发了那么多澡票!

孩子们,三五岁的,七八岁的,再大一点的,在院子里欢腾着,不需要大人照料,院子里都是熟人。孩子们若是起争执了,谁看见了都能喊两嗓子;也不必担心被车磕碰,那个年代大街上没几辆车,有车也开不进院子里。

我久久地望着那窗,那门,呆呆地望着。

我拍了一段视频,发给了李小姐。她说,“不知不觉到了喜欢旧事旧人旧物件的年纪了。”看到我如此痴迷这个院子,又说,“说不定是在你年少时做过的少女梦里的标配。”

我想,也许是。

我想起小时候,姥姥一家住在平房里,后来从平房搬到了楼房。然而,我对这楼房却没有多少记忆。我能想起的,是大清早被流水声吵醒,我以为是下雨了,但其实是外墙雨水管的声音。

我想,也许我把这个院子,当成了那个院子,那个我没有多少记忆的院子。然而,也许是,我其实记得那个院子,它跟这个院子一般模样,换个地方提醒我而已。

谁知道呢,记忆这东西,是会骗人的。随着自己的心意,常常变换着模样。

晚上19:08,电话响了起来,是远方的冯先生。我给他看了一看院子的模样,又坐在地上跟他聊了一会。跟李小姐一样,他对这个院子,没有表现出太多兴趣。

他说,不早了,先回家吧。我说,再待一小会,一会儿就回去。

晚上19:40,我回到了家里。

恍然如梦。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七分钟的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