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民,我想说说《人间失格》这本书

图片发自App


最近部分日本作家的作品在国内畅销,我所接触到的青年群体似乎都知道《人间失格》这本书,就算不知道这本书的具体内容,至少也知道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好像渲染与宣扬书中主人公空虚寂寞虚伪怯懦的精神成为了一种“时尚”,难道,孩子们以为自顾自往脸上抹上一层他国的文艺颜料自己的内在就变得不一样了吗?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看了《人间失格》这本书,再联想到青年朋友们的思想大潮,我坐不住了。

十月上旬,天气还很暖和,风中频频传来桂花的清香。我拿了一本《人间失格》,往图书馆的椅子上来了个舒适的“葛优躺”,和着午后淡淡的倦意以及速溶咖啡的短暂香气,接着上次没看完的内容继续往下看。这次倒是一口气看完了,结果是血都从脚底往脑袋顶上冲:不就是要命的闹文艺么,有啥了不起。比起实实在在的生活,这种取向——低级。

先说说书吧,书的名字直接取自日语“人間失格”,直白的翻译成汉语应该是“失去为人的资格”,也不知道翻译者怎么搞的,竟然直接把日文照搬过来……这里必须批评提醒一下翻译家们,不管出于怎样的考虑都不能这样敷衍读者,汉语的“人间”、“失格”,这两个词跟日语的这两个词,意思能一样么?

说回来,书的内容由八篇文章组成,第一篇就是读者急切想见到的“人間失格”,主人公“千叶”因为童年生活而养成怯懦的性格,还有类似“受迫害妄想症”一样的症状,对什么东西都感到畏惧,觉得世界上一切人都对他怀有敌意,于是不停的表演滑稽去讨好周围的人,也借以掩饰、保护自己,直到成年,跟了街头痞子做朋友,浪荡于女人的怀抱,精神上却始终得不到安宁,也始终没办法释放出真正的自己。

千叶遇见了很多个女人,女人们迷恋他,甚至有愿意同他一起殉情的,还有单纯信赖并养活他的,以及保持清纯童贞的少女……这些女人,一点点的打动他,却撼动不了他。无论她们再好,他对她们也做不出“男子汉”一点的行为。嗜酒,软弱,空虚,胆小,虚伪,不懂拒绝和反抗,这样的他,怎么也拿不出负责任的、像样一点的担当来。结局,“千叶”小哥被哥哥送到农村,一夜白头,对他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幸福与不幸福了。

后面几篇文章作者又给主人公换了几重不同身份,甚至有从女性角度来写丈夫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作者刻画的主人公们似乎都有“软骨病”,他们无法自由的、坦然的、踏踏实实的活在这世上。而且这些男人大多有点知识,或者会写小说,或者会画画,但无一例外的,都是窝囊废。

对于这个现象,作者在《秋风记》中托精神空虚老想着要自杀又在自杀前徘徊的主人公给出了一个模模糊糊的答案:中产阶级,并且,是落魄的中产阶级。《秋风记》中,主人公与女人K之间进行了有意思的对话,他们一起旅行,K似乎一直在守护、阻止主人公寻死,最终,两人最后……也没个所以然,但都活了下来,似乎还少见的向读者传递出比较积极的能量。

其实,不论是“千叶”还是“大谷”,也不论是假作家还是浪荡成性的“遵守信义”的男人,他们身上都有某种相同的影子:嗜酒、写文章(或是画画)、抑郁、搞不清自我和活着的真正意义。这样的形象,或者说这样的境地,相信很多文艺青年都经历过。然而,我想说的是,大部分人都是会成长的,或早或晚,都会有这么一天:放弃自己的任性,控制自己的私欲,走出小我,关心爱护身边的人,积攒人性,最后获得幸福。

用农民我的观点来看,以“千叶”为代表的这类人就属于“有毛病”的范畴。如果你试过亲手将秧苗插向春天的水田、在烈日里挽起袖子撅起屁股为禾苗拔掉杂草、在干旱时节满山跑为青苗引水、在九月十月收获之时欣赏满眼的金黄果实,你怎么还会有心思伤春悲秋。又或者,在春天耕地播种,在夏天纳凉吃西瓜,在秋天摘南瓜赏红叶,在冬天围着火炉烤地瓜,一群朋友一个炕,花生瓜子儿啤酒伺候着,麻辣辣热腾腾的火锅招呼着,哪儿来那么多磨磨唧唧无病呻吟?!说到底,土地和自然这最原始的力量才最能够磨炼和感染人,而现在的人们,大多因为脱离了土地而失去了质朴的情怀。太作,往往就是因为没受过苦。

人生在世,谁不会遇见个坡坡坎坎?大多数人都选择咬咬牙爬上去或者跨过去,只有那些畏畏缩缩明明有能力克服却偏偏选择逃避的人,他们是一群生活意志软弱的懦夫,然而,即便是一时的懦夫,尚有被生活巨浪打磨而蜕变得闪闪发光的时刻,更别说年轻的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为农民,我想说说《人间失格》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