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爸念经】从天而降的熊孩子之追根溯源(1)

······ 早爸碎碎念 ······

现如今这谁家还没个熊孩子呢?

你说你饱读诗书温文尔雅大度文静从不发火,说话都轻声细语如沐春风,你养个娃试试?

所谓各种坏毛病,撒泼打滚赖皮叛逆,不让干啥偏干啥。无数家长仰天长啸扼腕叹息,这根正苗红思想正派积极向上的爸妈,怎么就生出来这么个混世魔王呢?

那我们就来揪揪看,孩子的坏毛病都从哪儿来的

其实回答很直接,就是从大人这里来的。

孩子是大人的镜子,孩子有什么不好的习惯,在大人身上找问题就对了

这好像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呵呵。

对于纯粹的模仿型的问题还好说,比如大人吐痰,孩子就会吐口水。大人说脏话,孩子就会学。这种问题相信各位作为责任心很强的家长们肯定都已经很小心地克制自己的言行了。

可是孩子还是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到底是做了什么?产生了什么间接的影响,最终导致了这些? 这是实操层面更难解决的问题。

我力图分享一些我们家的例子,以及我在这些例子上面的思考,希望能提供一些思路,帮助大家找到这个间接的过程。

首先我们从最典型的一种开始:

哭!闹!

面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娃,不知道多少人一个头两个大。

怎么治?

我觉得的核心问题就是需要让孩子意识到哭闹是没用的

但单纯的用语言跟他说,“哭是没用的”,其实也起不了太大作用。孩子真正还是要看大人的行动,但语言可以在行动到来之前,首先缓解情绪,所以也是必要的步骤。

思路的选择

我举一个可能大家都见过的例子,大人在吃东西,这个东西是小孩儿从来没吃过的,看起来还不错的东西。于是孩子就会凑过来,看看大人在吃什么,意思就是我能不能也吃一点儿。而这又偏偏是一个不推荐小孩吃的某种食品,比如某种膨化垃圾食品,好吃,但不能吃多。从大人的角度来说,这时可能有两种思路。

1.给他吃点儿,反正吃了也没啥问题。但不能多吃,就给他尝一下吧。 

2.吃起来可能就没完了,他要继续要的话,就会越吃越多。

第一种思路其实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思考,前提是成人是知道克制欲望的。可以用这个东西吃了对身体不好来压制好吃的诱惑,从而适量而止。第二种思路才是真正孩子实际的思路,好吃就多吃,能吃多少吃多少。不知道什么叫做垃圾食品,不知道什么是对身体不好,也不知道什么叫克制。所以如果大人能从第二种思路开始,选择的结果就是不给他吃。至于如何拒绝又是另外的话题了。但很多时候大人的第一选择其实是第一种,毕竟我们是大人,我们自身每天就是按照第一种思路在选择。所以就给孩子尝了,结果自然是还要,然后就不给了,然后就哭了。这时的选择又来了,是坚持不给,还是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心软,“再吃一点儿也没关系的”。如果你的选择是这个,那么对孩子而言除了得到了吃的,同时得到了一个信号,哭可以得到我想吃的东西。但对于大人来说,这时的思路都集中在还要不要给他吃,以及怎么样才能让他不哭。完全没关心过自己的选择其实会影响孩子对于哭闹的选择。所以这时如果你的选择是坚决不给了,他可能会持续哭一会儿,或者哭的更厉害,但起码没有得到哭是有用的这个信号。这时如果能在辅助以语言,说明哭闹是没用的,再加上通过其它事情转移注意力,也许就能安辅助孩子的情绪。

这时我们再回头看看最初的两个思路,应该说从一开始就不给他才是更好的选择。

一致性很重要

众所周知,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的选择特别特别的重要,因为思路一旦形成,再想改变将付出几倍的时间和心力。

但同时保持选择一致也非常重要,我们自己在不同的时间点里的反应需要一致,比如说今天过节或者孩子过生日,就能做出不一样的举动?

而且家里所有人在选择思路上也需要保持一致。孩子可聪明了,一定知道找谁能拿到他想要的东西。

哭闹时如何应对

也会有些爸妈认为不能骄纵孩子,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就以转身离开作为告诫孩子哭闹没用的行动。但我首先要说的就是不能走。离开会加剧孩子的不安全感,哭闹可能是制止了,但不安全感,又将引入更多问题。

这时所谓温柔的坚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简单说就是大人不能有情绪,要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和他在一起的,而且是陪着他共同解决问题的。但同时也要坚持原则,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改变你最初的选择。陪他一起搞懂为什么不给他吃东西这件事情的原因。不要以为给他垃圾食品之类的道理他听不懂,他可能是不知道什么是垃圾食品,但他能从这个讲解的过程中体会到大人不满足他的期望是有原因的,是为他着想的。也能知道“垃圾食品”这句话意味着吃了不好,不能吃的。就算说一次不懂,多说几次,孩子其实是能明白的。

做父母是一场修行,我们总会修炼成精。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早爸念经】从天而降的熊孩子之追根溯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