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我想和你分享这两点

图片来源: permillion44

1.

已经过去的十月份,我明显感觉时间的利用效率不是很高。

特别是在十月份下旬,学校举办运动会、安排听各种讲座、每个星期一篇5000多字的论文作业、自己专业的书籍阅读,再加上公共课。

白天,整个人都被大大小小的事情包围着,很难有整块的时间静下心来看书。

每每到了晚上十一点,会舍不得睡觉,总想着再做些什么。

打开专业书阅读,发现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不佳,这种很晦涩的专业书籍,真的不适合在晚上临睡前阅读。

可是,又一时想不起来应该再看一些什么书。

看看手表,磨磨唧唧地快一个小时了,但什么事都没有做成。

又赶紧抱着手机刷一会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等真正放下手机睡觉时,心里有很多不甘。

如果,每天计划做的很详细,很周全,应该就不会遇到这种想做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结果白白浪费时间的状况。

2.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的生活哪里出了问题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停下来,反思自己,并且寻找解决方法。

感觉自己的时间安排出了问题,那计划本上一个个红叉叉提醒我,时间的一点点流逝以及生活状态的糟糕。

我突然想起之前在什么书里写到的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

我找出那本书,顺着那本书的只言片语,找到最源头的书籍—《奇特的一生》。

这本书很薄很薄,如果时间充裕的话,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可以读完。

我利用每日提前一小时起床的清晨时光,读完了这本书。

读完之余,是发自内心的震惊。一个人对于时间的掌握竟然精确到如此细微的程度。

他就是自己的时钟,可以听见每一小时、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生命之钟在体内滴答滴答行走的声音。

他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精雕细琢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探索人生之年无限的可能。

3.

这部著作的主人公是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这部薄薄的书籍记录了他一生的生命轨迹最核心的部分:时间统计法。

先来看一下主人公柳比歇夫一生的成就:

“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的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

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一九九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箱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

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

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一个杂家......”

我想,我们一定会惊讶他在一生取得如此多的成就,做了如此多的事情。

同时,也不禁会有疑惑,他到底哪来这么多时间做这些不同领域的事情,甚至做到了专业的程度。

在整个一生中,他精密而准确地把控着自己的时间,不浪费一分一秒,不断地强化自己对于生命的可控度。

在他身上,有两点,让我深受启发。

4.

第一:时间统计法

首先,他将自己的工作分为两类:

第一类工作:中心工作(写作,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做学术工作、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于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其次,每日、每月、每年以统计学的方式审视自己的时间。

比如,每日(以一九六五年夏季的一天为例):

“索斯诺戈尔斯克。0.5。基本科研(图书索引—十五分,陀布尔让斯基—一小时十五分)。分类昆虫学,参观—二小时三十分,安置捕捉器两个—二十分,分析—一小时五十五分。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消息报》—二十分,《医学报》—十五分,霍夫曼的《金罐子》—一小时三十分,给安德朗写信—十五分。共计六小时十五分。”

整个一天的活动,直至看报,都经过分析,分门别类登记上了。

一切情况在每月小结中都有说明:

“基本科研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分类昆虫学      —二十小时五十五分

附加工作        —五十小时二十五分

组织工作         —五小时四十分

总计          —一百三十六小时四十分”

“基本科研”这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也做了如下的统计:

“1.分类工作—《分类法的逻辑》报告草稿 —六小时二十五分

2.杂事                一小时零分

3.校对《达达派研究》      —三十

4.数学               —十六小时四十分

5.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   —五十五分

6.日常参考书:生物学      —十二小时零分

7.学术通信            —十一小时五十五分

8.学术札记            —三小时二十五分

9.图书索引            —六小时五十五分

合计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再进行细化,就拿第六项—日常参考:生物学—十二小时。这十二小时花在什么上面,一目了然,误差不超过一分钟

“1.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三百七十二页看完(共十六小时五十五分)            —六小时四十五分

2.亚诺什·卡罗埃《动物有没有思想》,九十一页  —二小时零分

3.P.贝尔格的手稿                  —二小时零分

4.3.聂考洛·奥斯维尔陀,十七页           —四十分

5.拉特纳的手稿                 —一小时三十分

合计                     —十二小时五十五分”

光着看着这些具体化的数字,都会让人对其新生敬意。

第二:充分利用“时间下脚料”

他总是想法设法的利用每一分钟,比如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等等。

出门旅行时,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

经常出差,一般会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某地。

他说,在路上看书的好处就是:第一,路途的不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态比在其他条件下良好。

对于看什么书,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做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为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

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5.

也许,一般人会认为,这样大费周章地安排时间,真是一种自虐的行为。

如果十年如一日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那生活就像机械一般,该多么乏味。

二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对于一些人而言,可能也是微不足道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反映出,在很多人的心里,对于时间的意识是很淡薄的。

而正因为对于时间意识的淡薄,促使一些人可能大半辈子过来了,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干了一些什么。

他们也无法享受到珍惜时间带来的馈赠与机遇,因而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

每个人都是一天24个小时,对待时间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所以,从当下开始,学会珍惜一点一滴的时间。

有时候,需要停下来好好想想,自己到底忙了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我想和你分享这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