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繁复杂的世界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

没读《原则》这本书之前,并没听说过作者瑞·达利欧,在阅读过程中,才逐渐了解到他是桥水基金创始人,被誉为“投资界的乔布斯”,他创立的桥水基金是历史上最赚钱的对冲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1600亿美元,相当于一万多亿人民币。工作成就当然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者和中国的关系密切,交流广泛,非常喜欢中国。在1995年,作者就把年仅11岁的儿子麦修送到北京史家胡同小学读书,并寄养在他的朋友顾阿姨家中。别人问作者,为什么要把年幼的孩子送来中国,不觉得太冒险么,作者回答“他不去风险更大,是中国改变了麦修,让他懂得了生活”。后来麦修回国五年后又重返北京,历尽周折创办了中国关爱基金会,专门救助中国的残疾孤儿,作者对这一行为非常赞同。在美国的家中,作者多次举办慈善晚宴,为中国的残疾孤儿出钱出力。曾经,作者拎着婴儿尿布,扛着奶粉和麦修几人一起去陕西孤儿院,别人眼里简直就是外来民工,别人评价他就是活着的白求恩。作者来中国,经常宴请他的一群中国老朋友喝茅台,别人打趣问他为啥这么喜欢中国,用作者的话讲“我知道,你们说我上辈子是中国人”。

《原则》整本书读完了, 回过头来看看, 虽然它还是没有摆脱商业书籍固有的“炒作”和“快餐”的特点, 但瑞.达利欧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反思, 还是给读者提供了不少值得回味和借鉴的经验,如果按我对自己书架的归类方法, 这本书我会归到“经典商业著作”类目, 因为相对大量充斥着各家书店的泛泛而谈的商业书籍而言, 这本书确实是作者经过长期实践得来的经验之谈,读来犹如与作者对坐畅谈、推心置腹, 虽然谈不上波澜壮阔或者沁人心脾, 但也能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这本书分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了作者的一生, 从成年、求学到创业、失败、崛起到沉淀的几个人生阶段;第二部分是作者总结的一些生活上的原则, 诸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面对困境、如何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如何聚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如何有效决策等; 第三部分是工作原则,阐述作者认为如何建立公司文化、如何用对人以及如何做公司治理等。

整书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因为很像一部自传, 让人觉得有血有肉,也让我联想起去年读的那本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的《鞋狗》, 让我看到了真实的创业者是如何起步的以及所经历的那些风雨和阳光。第三部分我读的有点乏味, 因为这部分让我觉得更像是员工内部培训手册, 罗列了很多条条框框的东西, 也有可能是我还在创业的起步阶段, 并没有体会到作者所经历的这些痛苦和挣扎,所以对他所提供的解决方法也不甚感兴趣。 不过这本书倒是值得放在案头当工具书留着, 在职场遇到问题的时候翻一翻, 尤其是第三部分, 也许还真能触发你的灵感, 帮你找到解决方法。

回到“原则”这个词, 作者在整部书里其实有个隐含的假设, 那就是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和罗振宇说的“底层逻辑”有点相像, 而这些规律或者底层逻辑就是所谓的原则, 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原则, 或者说, 建立自己的原则体系并一以贯之, 不要左右摇摆,那么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了。 比如在生活原则里作者提到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那种“我深刻地关心着对方、对方也深刻地关心着我”的对等的关系;又比如“要做到头脑的极度开放”从而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做出最为合理的决策;还有就是要相信理性的力量、要借助外力比如电脑程序来成倍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以及判断的准确性、不要随波逐流、要紧盯基本面等等。作者在阐述这些原则的时候透露出来的思想是我非常认同的, 这和当今很多学科, 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所宣扬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就是人脑的工作原理与机器学习的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 设计一套流程(或者一套逻辑体系) 、用所搜集到的事实来推演、剔除干扰我们的情绪因素, 最后得出自己的判断, 这就像机器学习一样,用数据来不断“训练”算法并尽量提高“迭代”的速度, 以其达到逼近事实、掌握规律的目的。

要说读这本书的收获, 我觉得最大的收获还是它促使了我思考“原则”这个事情,让我逐渐清晰地认识到人生其实有点像一座大厦或者说一座金字塔, 大厦或金字塔是否高耸如云、是否稳如磐石, 其实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搭建地基和结构框架的, 而地基和结构框架其实就是我们奉行的那些“原则”。读完整本书我记住的原则很少, 大概是因为这些原则是作者的而不一定是我的, 虽然有很多原则是我赞同的, 但就如作者从一开篇就极力建议的那样:最重要的是建立你自己的原则体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纷繁复杂的世界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