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某天无意刷微博,看到名为@水寻安--Ali的微博博主发的一条微博:“时隔一年,《中国大陆特色书店信息表》终于重新更新了一版,除去已关门的,表格现存1027家。从12年中的400+家发展到今天的1000家,实属不易了!有需要的盆友,麻烦留言或者私我邮箱!如果有错漏处,麻烦及时联系我修正!新年愉快呀!”
我赶紧微博留言,求了一份。从读研究生期间开始,再到之后进入图书馆工作,做的均是与阅读推广相关的工作。这些年里,与图书馆、书店算是打交道最多,而平时闲来无事,也总喜欢逛书店,每新到一个城市,说到想去哪里逛时,第一个跳出来的,也都是书店或图书馆。职业病也好,个人爱好也好,总之,对于书店的热爱,对于图书馆的热情,对于阅读的追求,这辈子只会有增无减。我喜欢这片以书籍为中心勾勒出来的天地,在这片天地中,我总能读到很多为理想、为情怀而执着的鲜活例子。
虽然与这名微博博主素不相识,未曾想到几天后真的收到了她发来的《中国大陆特色书店信息表》,并且留下了“灵魂三大拷问”:1.什么时候开始逛书店?2.为什么喜欢逛书店?3.在书店买过的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者参加的活动是什么。分享某个瞬间也可以。
我有心想回答这三个问题,但细细想来,却发现不是一两句话能回答清楚的,也算是借着这位善良、热情的书友的追问,来梳理一下这些年对于书店的一些感受。
什么时候开始逛书店?
最早时候的逛书店,也不知道算不算“逛”。接触到书店,应该是中学的时候,那时候开始到城里上学,才有机会接触到学校附近的一些书店。但大部分都是卖一些教辅教学资料的,也有一些休闲读物,如文学名著、青春文学等。那时候手头也没什么零花钱,偶尔去总是看一看,很少买。在这些书店里,也不敢逗留太久,如果待了很久,最后什么都没买,是会被店主嫌弃的,我脸皮薄,受不惯那些鄙夷的眼神。就记得有一次,我因等候一位同学,而在一家书店多逛了一会,拿起一本书翻了大概有三五分钟吧,当时店里并无其他人,店主便用不屑的语气同我讲:“你如果不买,就不要在这里翻了,我这里不是给人免费看书的。”现在每每走进各种独立书店打造的各类舒适特色的阅读空间时,我心里总会隐隐想起中学时碰到的这位书店店主,他应该看看,其实“阅读”和“营利”是可以不冲突的。
如果从“免费”的角度而言,图书馆倒是比书店更亲民。
真正知道如何逛书店,是在南京大学跟随徐师研学而开始的。徐师是真正的爱书之人,也是著名的藏书家,他读书、著书、藏书,也懂书、爱书、知书。刚进徐门,徐师便嘱咐几位师兄、师姐们有空带我们几位新进门的弟子逛一下鼓楼校区附近的书店。最有名的当属以售卖旧书为主的唯楚书店以及曾被称为南大人“第二图书馆”的先锋书店。前者就在青岛路,唯楚书店不仅在南京知名,其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的销量、口碑皆很好,是全国知名的旧书店。这家店公开的门面不大,但其库存量很大,店内没有的书,可以到其孔网的网店去查,然后预约到店去取书。后者更不用多介绍,是全国知名的独立书店,其创始人的故事、书店的经历,也算是一段传奇了,现在已然成为南京的文化地标,是文青们的打卡胜地。在南京多年,这两处也是我逛过无数次的书店。
我也是读研期间经徐师的指引,才了解旧书店这个行业的。逛旧书店其实比逛新书店有意思多了,旧书就是要慢慢逛、细细翻,常常有如获至宝的惊喜,价钱也低得多。比如,我曾经以30元的价钱在唯楚书店买到了《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那就是很偶然的收获。后来读到徐师的大作《中国旧书业百年》,了解了各地旧书业从繁荣至衰败的历史经历,读到旧书业中的其人其事,更是觉得当代旧书业的艰辛与不易。而近年来逛那些时尚的独立书店,大多是逛得多买得少,一来因为居无定所,实在没有太多空间来屯书;二来新书还是网商优惠得多。所以,时常逛逛,了解一下当前的一些新书讯息。当然,遇到特别喜爱的书籍,还是忍不住会买。
为什么喜欢逛书店?
中学时期初初逛书店的经历,其实给我心中还是留下了一丝丝阴影。但是这并没有让我对书店本身产生什么不好的印象,而是总想着自己快点到经济自由的那一天,喜欢什么书,都能买得起。
所以,我是为什么喜欢逛书店呢?
你从来不知道一本书里面蕴含着多大的能量。首先是因为对书的感情,才有了逛书店的无限动力。我从小就不喜热闹,喜欢一个人清净地待着,与书打交道比和人相处要简单、自在多了。现在对书了解得多了,很深的一个感受是,阅读总是会制造许多不经意的相遇,或者称之为“书缘”也行。每次写书评时,一开始总喜欢说一下自己和这本书遇见的故事。比如最近刚读到的程美宝的《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几乎是在我对作者其人其书完全无知的状态下,仅仅是听老师提起这个名字,自己一时兴起而去查询了一下,才发现作者是研究广东文化的,居然写了这样一本对自己目前的工作非常有帮助的书,当时的欣喜劲别提多高兴。也就是无意间看到的这样一本书,帮助我解决了诸多工作中留下的疑惑。之前在图书馆工作时,也很喜欢在书架间闲逛,那种感觉和逛书店是一样的。走着走着,就会发现令自己心动的书。而且,你永远不知道这本书会对你的生活甚至人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书店是城市里的一道光。有好几次,在喧嚣的商场里逛着,突然发现商场内居然还有一家书店。走进去,发现书店好像是闹市里独辟出来的一片空间。如喜欢开在商场内的西西弗书店、方所、1200bookstore、G-TAKAYA等,它们的装修风格都非常的文艺、舒服,除了售卖书籍以外,往往还有一些文创产品。我并不喜欢在商场毫无目的地闲逛,所以每当遇见书店,总是非常欣喜。现在的营销理念都是用舒适温馨的环境和服务来吸引人流,你完全可以什么都不用买,走进去,随便逛一下,翻翻书,那都是好的,完全不用担心没有进行任何消费而会产生什么尴尬。书店的成长简直就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一大进步。
逛书店就是这样啊,你不知道会遇见哪些书,更不知道这些书里会有什么……
在书店印象深刻的书或活动
在书店印象深刻的活动真的挺多。2018年夏在南京需配书院参加的几场“朗一刻”活动,就挺让人难忘的。与其说需配书院是个书店,不如说是个阅读空间。需配书院位于江苏南京,创始人为金家永先生,金先生最初是由收集和售卖旧书起家的,在旧书业里摸爬滚打多年,才有了现在拥有多个分店的需配书院,也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
需配书院的业务不仅仅是书店,其实更多的是文化教育活动,其通过开设实体书馆、书吧、书屋的形式,试图将文化服务渗透进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所参加的“朗一刻”活动便是其重点品牌活动,活动是以朗诵的形式,意在通过每周一刻钟的时间,在集体朗读的氛围中,通过相互促进,让阅读融入生活。
我在2018年6月作为嘉宾参加过需配书院的一期“朗一刻”活动,当期朗诵的篇目是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篇目也是我选的。那时候离我离开南京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心里头每天都是千丝万缕的,看到这样一篇写秦淮河的文章,当然是非常心动。那天的活动和思瑶一起分享的,在浦口老山书院,现场由一位声音清脆的小女孩主持,是很轻松的氛围。我记得我说,南京就像我的第二故乡,在我离开后,我一定非常想念这座城市,我应该趴在文德桥的栏杆上,再去感受一下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那天的活动钱馆还专门带着他女儿过来捧场,活动结束后我们到邻近的不老村散步、吃农家饭,傍晚时分有些炎热但透着缕缕凉风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之后,我还以观众的形式去参加过几期“朗一刻”活动。这是书店在助力城市的阅读文化。
还有2017年的跨年夜,我和思瑶去参加了南京先锋书店的“江上相逢无纸笔”的跨年诗会。活动异常火爆,我们还是借着和主办方认识的光,才拿到入场券的。那天,我买到了余光中先生的签名本《风筝怨》,买了辛波斯卡的《万物静默成谜》,现场请译者陈黎签名。当天的活动也是非常有诚意,好多著名的诗人、作家都来到了现场,最熟悉、最期待的当属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舒婷女士,还有南京著名作家鲁敏、当代诗人余秀华、多多等。可谓是大咖云集。可惜,通宵还是没能坚持下去,中途撤退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很对不起思瑶。
再往前想,便是和三位好友去香港时,逛了香港的乐文书店、梅馨书舍、序言书室。翻出当年的行记,有这样的记录:旺角是香港人流最旺盛的地区,也是购物的热门地,那里繁华拥挤,银行、商业大厦林立,店铺格局小巧精致。可是,那样的繁华一度令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行走。反而是在狭窄、拥挤的街道中,看到书店的店招指引,而倍感亲切和欣喜。
还曾经在2015年冬季和三位好友约着,大家从三个不同的地方,相约苏州,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地便是在苏州开业不久的台湾诚品书店。但那一次的诚品之行,人多得让我觉得嘈杂,体验并不好,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去的,抱着打卡的心态。而诚品书店的布置,让我觉得图书只是装饰品一样,店内绝大多数的空间被各种商品所占领。我当时也写下了这样的感受:一直以来,诚品所坚持的理念便是“在书与非书之间阅读”,在书店格局上,确实很好地体现了“书与非书”。然而,“阅读”似乎渐行渐远。看着它成为游客们眼中的“景点”。似乎,阅读与这里并无关系。
关于书店的经历真的挺多,关于书的故事那就更多了。再次感谢@水寻安--Ali无私贡献《中国大陆特色书店信息表》,也给了我机会整理出来这些文字。来到新的城市了,要对照着一家一家书店逛下去。
2019年2月22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