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五大名战之一,也是名战之首,国名度最高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确立了晋文公霸主地位,也开启了百年晋楚争霸。
前情提要
公元前633年,楚国帅诸侯(陈,蔡,郑,许)围宋,宋向晋告急,狐偃向晋文公提议:楚国刚刚得到曹的依附,又与卫初为婚姻之国,所以我们可以进攻曹和卫(巧的是重耳流浪的时候,卫和曹都没有礼待他,也是能趁机报复),这样楚国会救他们,宋国之围自然解了。
晋此时在中原其实也没什么附庸,齐和秦也是大国,鲁国这会儿依附楚国(摇摆不定那种),可能就剩宋国了。
晋楚实力的话,晋稍逊,但差不太多,所以这场战役以弱胜强的典型意义有多大,我本人持保留意见,我觉得这次战役最值得探究的应该是晋的战略战术。
晋妙计联齐、秦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军侵曹伐卫,抓曹国国君,卫国国君逃离了国都。
但宋国还没有解围,宋国再次告急于晋。
晋文公问群臣:宋国又来求助我们,不帮他,他以后就不会跟我们玩儿了,可是去劝楚国撤兵,楚国又不肯。我想就此和楚国一战,可齐国和秦国的态度如何,他们会支持我们还是趁火打劫呢?
先轸说:君上,下臣觉得可以让宋国去贿赂齐,秦二国,让他们去跟楚国交涉。然后我们背地里用曹,卫的土地送给宋国,楚国爱惜这些土地啊,一定会很生气,一生气起来就不会撤离围宋的军队,那齐,秦的交涉自然就会失败,这样一来,齐,秦二国与楚国便有了矛盾,自然就会跟我们一起对付楚国了。
卧槽!这反间计牛不牛,严格来说,也不是反间计,就是制作矛盾,没有矛盾就制造矛盾。
难怪说晋国是政治斗争的始祖,这脑子,简直了
子玉请战
楚成王啊,自从见了晋文公之后就一直觉得晋文公是“天选之子”,所以不想跟他斗,可能也是因为楚成王老了吧,做了四十年国君,从十岁左右到现在,挡得住齐桓公,制得住宋襄公,也见识过秦穆公,楚国也尽得汉阳诸姬,真的累了,想休息下,这些个大事就给晋侯这样的年轻人去干吧,毕竟人家是“天假之年”“天之所置”。
偏偏子玉就不得要领,就是要打,子玉是这个时期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楚国的相)成得臣。就整个性格比较激进吧,楚成王没办法,除了围宋之兵,又多给了他东宫(太子的宫甲)和西廣(保护楚王的亲兵其中之一),还有子玉自己若敖氏的亲兵,让他自己去发挥。
而楚王自己先退回了申县。
反间计
再回到晋国,子玉使人去(挑衅)晋师,说:我想到一个解决此事的办法,如果君上复位卫侯,放了曹伯,那么,我就撤了围宋的兵。
狐偃听了后很生气,说:子玉太无礼了!你是臣,居然敢跟我们君主提两个条件,来换我们一个条件。
这个时候先轸又来说话了,巴拉巴拉的,大意是说我们大气些,答应他的条件,在礼和义上我们都占了先机,又得了人心。然后私下与曹,卫和好,给他们好处,离间他们与楚国的关系,接着再扣下子玉派来的使者,让子玉生气,他生气了,就一定会跟我们一战。
果然,曹,卫得了好处后跟楚国断交,投奔晋国(害,还不是被逼的,小国嘛,就是墙头草)。
被抓了使者,子玉很生气,就跟着晋国的军队了。之前楚成让他别跟晋国,这个时候他就是要跟着。
退避三舍
晋国于是退避三舍,之前过楚国时答应的事情。这个时候也办到了,在诸侯看来,晋国形象更高大了。
有军吏问为什么要退呀?狐偃(就是子犯)还是劝大家说,不能以怨报德,当时楚君给了我们恩惠,所以现在要报答他。
我们退了,楚师如果撤了,大家相安无事最好。如果我们退了,我们是君主亲征,他们没撤,他们是臣子出征,那没有德行和无礼的就是他们,舆论导向都在我们这边,战还没打,他们已经败了一半了。
其实除了制造国际舆论,还有一个诀窍是,退了后,地形更开阔,更有利于对战,又可以避开楚中军锋芒,子玉亲领的若敖六卒,是若敖氏家族武装,非常骁勇善战。
晋文做梦,子犯解梦
这年夏天四月(周正),晋,宋,齐,秦四军驻扎在城濮(卫国之地,约在现在山东鄄城西南)。晋文公还是很紧张。他梦见楚成王趴自己身上吃自己的脑子
妈呀,这个画面真的不敢想了。他告诉舅舅狐偃,狐偃说:君上啊,这是吉兆啊(我信你个鬼哦)!然后说什么你是仰着的,他是趴着的,我们是得仰着就意味着得到了上天的支持,他们趴着就是伏罪啊。
果然,解梦什么的,全凭解梦人一张嘴。
子玉请战,说:下臣请与君之士角力,君上怕累的话可以凭轼看一看。
晋文使乐枝出去回话:寡君不敢忘了楚君昔日的恩惠,因此退了三舍,以为大夫也已经退了,没想到你们还在这儿啊
那么,咱就明早战场上见吧
正面交锋
晋国兵车七百乘,装备非常齐全。晋文公登上莘国废墟,阅兵,见兵阵整齐有序,气势恢宏,赞道:少长有礼,其可用也。于是命令砍伐木材,增加兵器。
己巳,晋师列阵于城濮,胥臣(下军佐)帅下军挡陈、蔡(楚右师),晋中军挡楚中军,上军(右边)挡楚左师。
子玉帅若敖六卒为中军,并放出狠话:今日必无晋矣,子西(斗宜申)将左师,子上(斗勃)将右师。
胥臣用虎皮披在马身上,让人以为他们的车马是猛兽,战争一开始,便猛冲向陈、蔡阵队。陈蔡的士兵哪见过这种架势,吓得四处逃窜,(陈蔡的战斗力废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昔日王师与郑庄公的繻葛之战,也是陈蔡先被冲散)。
于是楚右师被击散,为防楚右师残军四处乱窜,狐毛让上军的先驱队伍去挡住他们,以免影响到自己的阵队。
另一边,下军帅乐枝让人在兵车后拖着树枝,扬起尘土,假装逃跑,尘土扬起,楚军果然中计,以为是大部队逃跑,于是楚左军追击。而早就埋伏好的狐轸和郤溱帅中军中由公族组成的队伍拦腰攻击,狐毛和狐偃则各自带队对子西的形成夹击。楚左师彻底崩溃。
尾声
楚师败绩,子玉带着若敖六卒及时撤退,才保证了这支没有被打败。但子玉最后羞愧自杀,子西被贬官,总之,若敖氏受了挫,楚国依然很强大。
另一边的晋国,胜利后的晋国在楚军营大吃了三天庆祝胜利,而后晋文公向周襄王献捷,在“尊王”的优良传统下登上了霸主之位。
城濮之战读下来,唯有惊叹晋师的兵法用得太妙了,有“强而避之”“反间计”“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乱而取之”“知己知彼”“诱敌深入”等等
放一段孙子兵法原文,晋国打战一向把“兵不厌诈”发挥到极致,上一次看人把战略战术用得如此巧妙的还是郑庄公,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真的很少有失败,几个儿子也很强,有兴趣建议大家看看。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作者的碎碎念:本文主要根据《左传》记载,左氏之文,极为灵动,遣词造句非常精准,战争场面描写尤为精彩,短短数字,便可以让人拍案叫绝,因为战争写得太好,以至于有人觉得左传是吴起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