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刘擎

分两部分,辑一是读哲学书感悟,辑二是对当代社会的一些问题的思考,主要包括爱国,自由主义,世界主义,民族主义,教育与知识共享,后真相政治,明星学者,科学与政治正确,完美偶像与现实等。

世俗时代,或者说“祛魅时代”,即当今社会,一个自由主义泛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状态下,追求个体至上的我们,因为无神论而没有了宗教的寄托与慰藉,因为科学的客观而缺乏了意义的指导,个人陷入了怀疑和虚无状态,该如何清醒的活着呢?刘教授并没有明确给出结论,这可能就是哲学的魅力和无情吧。无情是因为当我茫然无措时极度渴望明确的指引时,哲学说她不是神棍,但她告诉你每个选择的含义和适应背景。魅力是当个人能自洽时,哲学的思辨可以让人身处世俗而清明。

书里很精彩的部分是关于自由主义的辩证,指明自由主义不是文艺腔式的无病呻吟。但为何自由主义会被滥用,是因为自由一词容易引起群体反应,容易成为政治正确的利刃,但真正的自由主义是内含了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的。如果一种所谓的“自由”与外部无关,与他人无关,那它就不是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有公平公正和价值标准的,不是只要“我愿意”,而是强调“我愿意”,但“我愿意”不是唯一选项。所以自由不是放纵,不是虚度,不是口号式的呐喊,没有幻觉的个人自主性,而是深入群体的观念。这与心理学的关系主义相近,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所以他人即地狱,他人即天堂。当今社会的虚无不是自由主义的产物,而是思想文化碰撞的结果,每个时代各种文化都在争奇斗艳,当今社会只是搭载了科学是便车,让虚无变得越来越壮大,不可忽视。

政治哲学的部分是很难读的部分,把政治群体看成由一个个个体组成就好懂了。每一个代表都是一个同质化的象征,每一次投票都不是绝对立场,所以民粹主义是偏颇的。民粹主义是非黑即白的政治立场,凡是持反对立场的都是反人民反民族的。把一种多数群体的决定当做绝对圣经来执行是可怕的,容易演变成集权主义,滋生暴乱。

全球化形势下的世界,各种文化政治是否会殊途同归?涉及到了民族身份和政治身份。说到民族自然说到爱国,爱国是高尚情操吗?恐怕不是,但我们情不自禁的爱国是因为这种情怀是从小到大培养起来的。生长于一国,国家给予我们公民身份,我们受其保护是值得骄傲的,但如果国家动乱,那这种公民身份就是可悲的。我们的爱国是有“正确”的倾向性,希望国家越来越好,这个国家是一种无形的形态,我们可以通过更改制度等来使其正确强大,而不是任其僵化腐化。

那么殊途同归呢?全球化的口号是求同存异,难免存在东道主的傲慢。真正的同归是摈弃主人的身份,去观察他者的文化,与自身文化碰撞,不仅看到共识部分,也能创建一种新的共同体。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角度,我们总是容易受困于自身,包括环境和文化培养,看待他者总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却未曾全面观察之,就轻易有所得,下结论。

现在社会的最大便利是网络。得益于网络,教育,知识等都可以共享,优胜劣汰更甚,让象牙塔体制融入到市场竞争,是一次风险实验,因为一旦知识变成商品,就容易迎合受众而失其本真。信息共享的时代,可以产生明星学者,所持观点让更多人看到,便不可避免的有批评和赞美,哪头压过哪头都是不可控的,可能作品最终成为流水生产地沦于庸俗,也可能独善其身。这两年受疫情影响,网络教育更是如日中天,教学工作者被迫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受教育者则有更多是选择,而青少年的教育不该放任市场主导,还是需要权威的积极干预,但原则是:知识的正确,科学的探索,不是政治正确是牺牲品。网络造就的完美偶像也应该接受现实人性,而不是隐而不谈。说到教育就提到学区房,真是可怕的内卷,房子成为刚需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需求,更是心理层面的需求,只是我们很少去深思,所以需要瓦尔登湖的警戒。

后真相:雄辩胜于事实。尼采的视角主义是指世上没有事实,所谓事实只是某一视角下的主观事件,大家接受的事实只是因为有着共同视角。很极端的观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刘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