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在和我妈视频电话的时候,我妈和我说道:镇上中学有一名初三的学生从自己家里的四楼跳了下去,就这样结束了自己鲜活的生命。
据说是因为中考在即,学生压力大,再加上因为上课开小差被老师责骂了几句,心理承受不了,最终选择了从四楼跳下结束了这一切。
当我得知了这件事时的时候,同样作为一位初中生妈妈的我,我想我能够体会这对一个妈妈,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的难以承受。
因为随着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家人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希望孩子能够茁壮成长,妈妈更是从十月怀胎,到产期的生死关,再到产后的坐月子恢复,同时还要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
就这样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扯大,孩子也已经到了青少年时期,看着孩子从几十厘米到现在,家人已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但是孩子却从楼上跳下的一瞬间结束了这一切。
结束了自己刚开始的一生,同样结束了家人的希望与期待。
其实在我们那种农村,2层与3层楼的房子居多,而家里能够拥有四层楼的房子,至少说明这家的经济条件还算不错,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却如此的脆弱,这不免让人担心。
不禁引起我们思考,孩子为何会心理如此脆弱不堪呢?是因为孩子的抗挫能力弱或是孩子自己没出息吗?
我想,这与家长们从小对孩子的教育是离不开的,现在很多的家长往往更关心孩子的成绩如何,是不是倒退了,能不能在班上排上名次,有没有给自己丢脸等等。而对孩子心理精神方面的教育可谓是少之又少。
据权威调查显示,北京大学的大一新生有3成以上的孩子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更是有4成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这些同辈中的佼佼者,父母眼中的骄傲竟然会有这种想法,他们仿佛患上了“空心病”一般。而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孩子从小缺少“人格教育”造成的。
李玫瑾教授也曾说过:宁愿自己的孩子不上名牌大学,也要让自己的孩子阳光快乐的长大,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不断的去反思自己,我们是否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从而忽略了孩子的人格教育。
都说“人才”,只有先有人,才能成才,这个顺序不能错。那父母到底应该如何从小培养孩子人格呢?
1. 告诉孩子生命的价值,生而为人之不易
孩子小时候的三观并未成型,对大多事物都是懵懂无知的一种状态。因此当受到打击,遭受挫折时,可能会产生一些极端的想法。
而在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中有这样一段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讲到:从生物学来看,这个世界有“我”这样一个人是很神奇的事情,因为从无数的精子找到了那颗卵细胞开始,再到漫长的进化,从无生物到有生物:从无核到有核。
经过这复杂,多变,甚至可以说是偶然的经过,最后才衍生出了那个“我”。因此我们应该首先让孩子知道生而为人的不易,让孩子懂得生命的价值,他才能更加珍惜自己。
教育家也说过:人只有知道生而为人之不易,方能产生对生命的敬畏,才能真正的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
2. 让孩子长出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的很多情绪其实都是通过回忆来处理的。比如:你失败了的时候,往往会回忆起之前的失败;当你遭遇挫折时,你往往会回忆起你以前的挫折;当你失落时,你会回忆起以前让你失落的片段。
你会通过回忆你当时遇到类似情况时,你是如何处理的,从而来影响你当下的决定和判断。而我们人都更擅长于记住悲伤的一面,容易忽略幸福的时光。
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的带孩子一起经历,并且让孩子长出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孩子看到好的一面。孩子才能在伤心的时候,回忆里不只有灰暗,还有美好,这段美好,就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力量。
3. 让孩子成为有趣的人
有些孩子在家总是嘻嘻哈哈,父母可能还会责怪孩子没个正型,因此去扼杀孩子的趣味,因此孩子逐渐变得较真,沉默寡言。
其实孩子对待任何事情都嘻嘻哈哈固然不好,但是父母也不可直接扼杀,而是应该做正确的引导。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一个有趣的灵魂在很多时候能救人于水火。能驱赶负面情绪,让我们活在快乐阳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