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2

为什么我的学生眼神无光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又有无数的莘莘学子走进他们梦寐以求的象牙塔,期待着美好的大学生活。作为一名13年教龄的大学教师,目睹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发现,大学生活可以是青春绽放的最美好的样子,也可能是长时间负重前行后疲惫不堪的躺平。绽放还是躺平其实都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早已种下种子,只等破土而出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

为人父母的我们也经历过大学生活,但时代变了,孩子们的大学也不再与我们一样。学生从90到00也不一样。但这几年,我明显感觉到课堂上眼睛无光,自己仿佛被掏空的学生越来越多。我和许多这样学生谈过后发现,这些学生的成长过程惊人地相似。

01 生活学习被安排

我的一个男学生小吴(化名),他一来大学就是躺平的状态,不过他与一些完全放弃常年缺勤的学生不同,他每天准时来上课,所有的课从不缺席,但什么也不学。在课上只做两件事,呆坐和睡觉。我找他谈话的时候,他条理清晰地讲了各种自己在学习中使用的方法,但依然学不好。我有些呆住了,这个学生应付老师的本领不是一朝一夕练出来的啊。后来辅导员老师与小吴家长沟通,据说家长总结孩子目前这种情况是因为从小给惯坏了。小吴家境一般,但家里在他的教育上可谓投资巨大。3岁学习速算,上的是本地最好的私立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也是当地最好的,而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直到上了高中,小吴开始厌学,考上了我们这所不知名的大学,然后继续厌学。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提倡学习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特点,提倡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我教育。要求成人在教学中始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为儿童准备学习的环境,成为儿童的观察者和引路人。而现在很多父母越俎代庖,花了很大气力帮助孩子制定各种计划,孩子就逐渐失去了自主性和自发性。

02 学习动力来自表扬

小晶(化名)是一个看起来很认真听课的学生,但多门课程不及格。我找她谈心,坐下来不久她就忍不住抽噎地哭起来。小晶也曾经在小学成绩优异,是父母引以为傲,老师赞不绝口的好孩子。她自己也以此为动力,更加努力地回报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期待。但是,到了初中,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感觉学习上越来越力不从心,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有愧于父母,又因为不再得到老师的称赞而苦恼,越来越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所以,在课堂上,小晶就分裂了。一个是看起来在认真听课的她,一个是内心波涛汹涌,无法集中精力听课的她。

阿德勒提倡对孩子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因为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其底层逻辑都是不平等,是企图对孩子进行控制。被父母和教师的表扬裹挟的孩子,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内在动力,转而去关注能够得到表扬的事,并为此付出自己的全部精力。我本人就有这方面的情结。学习、工作、生活上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学习成绩虽然不差,但也没有很好,上了211大学,985读的研究生,工作在一所三流水平的大学。我时常审视自己究竟是什么让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裹足不前,虽然不是全部,但从小到大的“求表扬”,缺乏自我发展,肯定是其中一个原因。

03 学习有“目的”

现在问一个小学生,你为什么学习,估计有很多孩子会回答“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稍大点的初中生,高中生,也许会回答的更高级,“希望自己将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有如此明确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往往会在一个阶段取得不错的学习成绩,但一旦目的达到或者无法达到的时候,停止学习往往是很多人的选择。更有老师和家长告诉“等你上了大学就没有人管了,就不必这么辛苦学习了”。然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自发性和自主性没有被破坏,尽管在学校阶段没有取得好成绩,但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总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学习,并且很可能做到“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吗?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一件事情能够乐在其中,达到心流的状态,也就实现了我们所追求的幸福。但这种“乐在其中”的能力不是每个成年人都具有的,但每个刚出生的孩子都有,只要父母和老师能够不自以为是地破坏,做好孩子成长的旁观者,孩子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过好自己的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