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中年危机了?别慌,可塑的我,教你怎么做—《可塑的我 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

朋友,你是否遇到过这些问题:感觉工作、生活力不从心,时常焦虑。

比如,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时,因为自己不擅长沟通,机会都被别人抢走了;当年纪见长时,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面前力不从心,但是,自己又拿不定主义,是否应该辞掉工作,重新开始。

再比如,在家庭关系上出现问题,与父母、孩子或者伴侣关系紧张,为了维持关系,需要自己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感觉自己快要被掏空了。

以上这些问题存在,让很多人觉得自己进入了 “泛中年危机”,产生了自我价值感低、焦虑等,这说明,我们在人生的某些方面已经失控了。

陈婕君的《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解决失控问题的方法。

书中通过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当人们遇到困难时,有能力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的可塑性。在自我发展的过程,怎样做到从平衡到失衡,再从失控到重新掌控,这正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

作者陈婕君,毕业于国外的精神分析高等研究院,有多年临床咨询经验并创办了心理咨询中心,做了14年的心理咨询。在这本书中,她用心理学和咨询的案例,给大家启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可塑性,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成长,挖掘潜能,重塑自我,走最少的弯路,收获最大的收益。

1

自我整合是寻找可塑性的基础

每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是一个动态的、独特的过程。

《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书中提到,要规避自身的短板,进行自我整合,这个阶段主要是初中、高中、大学以及刚刚进入社会的阶段。实际上,自我整合应该是贯穿人生的每个阶段。

自我整合是一个需要慢慢进入的阶段,书中提到这有3个步骤。

第一步,要明白自己是谁,也就是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评价。

第二步,观察面对自己时会产生的情绪反应,并学会不被情绪控制。

第三步,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简单点说,就是先要了解自己,然后接纳自己,最后做出改变,发展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展并完善出相对稳定的人格,整合自己的内在冲突,一步步走向自我完善。

那么,怎样弄明白自己是谁呢?这就要全面、详尽的描述、评价自己,而不是评判自己。这是一个自我感知,进而察觉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发现自己在逃避的东西,这时,会产生一些情绪。在自我整合的过程中,体会情绪,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选择适合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情绪,进而让自己平心静气,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要积极主动的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不能逃避和回避情绪。比如,看1小时网剧后,重新投入刚才中断的工作,这是自我调节。但是如果看网剧后,就一直不断地看,不断地看,到最后,什么也没干,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这就是逃避问题、情绪的表现。

作者在书中提到,当我们可以开始不评判自己,而是描述自己,能真正的看见自己是谁,认识到自己有优点,更有缺点,不是完美的人。从而理解自己,并体会自己的情绪,这就是一个人整合的开始。

那么下一步就是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只有一个人可以开始接纳自己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现状时,才能有稳定的心理基因,也就是稳定的精神状态,启动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想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办法,做出改变,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

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可塑性

自我整合其实就是自我接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寻找可塑性。

自我接纳不代表不思进取,是指看清楚现在的情况,了解自己,然后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规划改变。

每个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改变的可能,也就是每个人都具有可塑性。有的人过分强调“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只能说明一个人的顿悟性不够,还有不够坚持。

我们都曾对自己的生活心存期待,但很少有人可以简单的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当发现现实生活与自己的想法冲突、矛盾时,有的人自暴自弃、自怨自艾,有的人改变自我、奋起直追。

面对困难、问题时,怎么想、如何做,这就是人的可塑性,怎样拥有动力,改变自己,重塑自我,顺势拥抱生活,这是《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工作中,一些人也常陷入“内卷化”忙碌中。内卷,内部竞争,内卷之下,强调竞争的不必要、不理性、对人精神的打击和摧残。中小学生上补习班是一种内卷。

人们过多地滞留在机械、重复的工作状态中,导致自我消耗和重复循环,阻碍工作朝更高的形式跃进。

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要要清醒的明白“要忙什么”“要怎么忙”,走出“瞎忙”的怪圈。要清楚忙什么,忙在点子上。

一提内卷化,很多人想的都是不好的的方面,但是翻过头来想一想,这也是变相的进步啊,对于懒惰的人,没人推着、赶着,可能就只能原地踏步了。

把这种竞争作为一种动力,推动人们改变自己,顺应形势,改变自己,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计划,并坚持贯彻,那么何愁不能进步,长期坚持,自然可以心想事成。

3

什么时间改变都不晚

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正如稻盛和夫给青年人的忠告一样:每天仅有一点点,在平凡中不断突破。

很多人既苦恼平庸,又不想去尝试长时间的努力,因为他们想一下就看到成效,事实上,没有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人生的每一座高峰,都是通过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慢慢攀登的。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工作,两次报考母校的研究生,都名落孙山。当时,她已经29岁,想要放弃,又心有不甘。

她的母亲劝慰她:“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什么时候都不晚,激励着她30岁那年第三次走上考场,这次,敬一丹成功考取了北广的研究生。

每个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和其他人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节奏。节奏和自己的性格、阅历、出生、环境等息息相关,对自己有了绝对的了解,才能顿悟,什么样的发展节奏适合自己。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只有,静下心来,慢慢体悟,顺势而为,方可改变,进而成功。

《世说新语.自新》里记载的三国时期的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被乡里人成为“三横”之一,他被人劝说,除掉其他两害,自己就能独霸了。他上山打虎,下水杀蛟,三天三夜没有露面,却被乡里人认为已经和蛟龙同归于尽,纷纷弹冠相庆。

周处很伤心,他找到大名士陆云,希望自己有所改变,重新做人,但又担心自己年龄大了,不能成功。

陆云劝说:古人认为,哪怕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后来,周处因为改变而成为一代忠良名臣。

周处能做到,是因为他立志改变。人该不该改变,不在别人,全在自己。

所以说,人的可塑性,关键在自己。要从思想和行动双管齐下,塑造出完整、出众、内在安宁的自己。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办法,怎样做,可以重塑自我,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这本书,是一本解决人生问题的宝典。它列举了人生的各个关键阶段所要面临的选择与挑战,面对种种问题,怎样启动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与自己和解,平心静气寻找可塑性,重塑自我,才能拥抱生活,拥有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泛中年危机了?别慌,可塑的我,教你怎么做—《可塑的我 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