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

冬至:寒至深,阳气始萌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起点,是最重要的节气,也是节日,和新年一样是大日子。

大约在夏朝的时候,人们对冬至已经有了清楚的观测,从中逐渐发展出一套有关时间的文化。根据古代天文知识,冬至日北斗勺柄指向正北(子)方位。《事物原会》引《孝经说》云:“斗指子为冬至。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至。”这里点明了冬至的三层含义:

其一,阴气走到顶点,是日照时间最短的日子。

其二,一阳初始,是阳气萌发的起点。

其三,这是阴阳转换最激烈的日子,从此以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长。

可见冬至日是一年之中重要的时间转换点。

《夏小正》云:“日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故麋角陨,记时焉尔。”

《孝经纎》曰:“夏至阴气始动。冬至阳气始萌。”

和冬至太阳的转化一样,每年的夏至也是阴阳转换的重要时点。但是在冬至和夏至中,人们更重视冬至,把冬至看做新旧太阳的转换。蔡邕《独断》言:“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冬至代表着新的自然年的开始,所以古代冬至有贺冬之俗,夏至则不贺,而君道是仁德之道,其德正是冬至后一阳之气生生不已的成长。

冬至三候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

蚯蚓虬结讲的即是冬至深也。蚯蚓为地下之虫,较耐寒,而当寒冷到了极点的时候,它身体就卷曲起来。根据变化的普遍规律,所有事物到了极端的时候,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因而蚯蚓结的另一层含义就在于阳气的重新生发,虬结的蚯蚓会恢复生机慢慢重新打开,到了立夏,已经在地面上都看得到蚯蚓。

二候,麋角解。

麋角解,与夏至的鹿角解对应。麋可能为今天的四不像。古人认为麋与鹿不同,有阴阳之分。麋生于泽是阴兽,鹿生于山是阳兽,一从水,一从山。解,是凋谢的意思,冬至后阴气日短日消歇,而麋解角,夏至阳气日短日消歇,而鹿解角。古人将阴阳两极变化的智慧融入了思考动物的角度中。

三候,水泉动。

冬季北方冰冻三尺,是涸固的状态。一阳之生,水泉乃动,古人用水的形态变化这一意象来强调冬至一阳初始的状态。

冬至物候实际描绘的都是时序的变化,以及伴随而来阴阳之气的转换。冬至阴气正盛,但阳气初生,蚯蚓、麋与水泉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在阴气最盛,最为寒冷的时刻,就是万象生机复苏的契机,这就是中国人从冬至那里学到的智慧。


冬至习俗

古代围绕节气有很多庆祝活动。所以冬至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冬至以后,日照时间一天天变长。在古人头脑里,冬至时点,一个旧的太阳已经死去,重新由短变长的是新的太阳。正因如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古人把冬至当成年来过,称“亚岁”这一观念直到今天还存在着,苏州一带至今仍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由此而来的冬至习俗,都是从祝贺新的一年的角度发展起来的。

唐代过冬至,大家要互相拜年。当时过冬至,见到相公要说:“晷运推移,日南长至。伏维相公尊体万福。”和尚之间要说:“伏维和尚久住世间,广和众生。”唐朝时日本和尚円仁到中国求学,看到中国人过冬至互相之间说拜年的话,觉得很新奇,就把这些话都记了下来。

为了迎接新太阳,早在很久以前就形成了冬至日换新袜子、踩新太阳的习俗,叫履长、履新。最开始是下面的人拿新袜子、新鞋献给上面的人,慢慢就成为一个全社会流行的风俗。到了后来,儿媳妇给自己的公公婆婆做新袜子、新鞋,在冬至这天献给他们,这是表现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孝心。

中国文化的另一层,则在祭祀活动中体现。中国人的祭祀活动,大都在大自然时间转换的重要节点开展,冬至正是一年中重要的转换点。

古代皇帝祭天,就选择在冬至。清代举行祭祀仪式时,皇帝提前一天来到天坛旁边的斋宫。午夜时分,天坛所有用帷幕帘帐的地方都用蓝色装裹,参与仪式的人都穿青衣,王公大臣则衣貂蟒,天灯三竿高高地点起来。为求肃穆气氛,周边不许擂鼓鸣钟,也不许放鞭炮。礼成后百官互贺冬节,最后皇帝宴请群臣。

对于百姓而言,每当到了这一时刻,人们追念先辈们的付出,感恩当下拥有的生活。为了表示感谢,同样产生了一系列祭祀活动。冬至祭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不忘根本、慎重致远、讲孝道的文化精神。

在江南,冬至是祭祀先人的日子,也是聚会宴饮的日子。

北方人习惯在冬至吃饺子,南方人习惯在冬至吃汤圆,地域不同,食物各异,但其中却有相似的文化寓意。汤圆和饺子本身都带有混沌之象,都是一个包起来的东西,食用时将其咬开,对食物的“破”代表了一个新的开始。“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河南人管冬至吃的饺子叫“捏冻耳朵”。江南地方则流行吃红豆饭,传说冬至吃红豆饭能祛病防灾。冬至很多地方流行喝冬至酒,有的地方给小孩吃面食,有谚语道:“吃过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寄予了期待孩子快快长大的美好愿望。

冬至是太阳变化、阴阳转换的重要节点,这在民俗中也有非常鲜明的表现,最典型是数九遣冬之俗。“数九”这一习俗历史悠久。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已经有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之俗的时间起点是冬至,从冬至这一天算起,为一九,此后依次为二九、三九,一直算到九九八十一天,称为“九九消寒”。北方流行的《数九歌》是这样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 ;

三九四九冰上走 ;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还有其他表现方式。有写文字的,九个字,每个字九个笔画,每天写一笔,九个字写完正好过了九九八十一天。过去女孩在闺房墙上贴梅花画,每天画一个花瓣,画到九九八十一天,正好所有的梅花都描红了,春也就到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日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