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做教师》(王晓春)读书文摘(3)

案例5 一个女老师的悲哀(要关注教师生活状态)

教师的生存状态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生存状态,因为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可避免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你很难相信一个单调(它是线性的,或者是片状的,缺乏立体感;它是灰色的,缺乏更多的色彩。)、偏颇(顾此失彼。每天忙于照顾别人的孩子,冷落了自己的孩子。)、封闭(看不见窗外的生活,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化,与人谈话插不上嘴。除了学校那点事儿,几乎没有谈资。)、低效率(科技含量不高,基本上是“拼体力换质量”,是以体力劳动的策略,应对复杂的脑力劳动。)、低创造性(不断地重复自我,而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觉。)生活方式的老师能培养出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全面发展的、充满创新精神的学生。

案例6 这个学生究竟为什么进步了?

把问题分类是科研的基本功,分类才能细化,才能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病情”搞得越清楚,“治疗”把握越准确。

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可分为:取乐性攻击性行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迁怒性攻击性行为、报复性攻击性行为、模仿性攻击性行为、义气性攻击性行为、挫折性攻击性行为等等。

案例7 教育一个顽童的故事

同样是不守纪律,同样是学习成绩差,原因会有很多种,有不少类别,具体到人,则几乎一个孩子一个样。需要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史进行十分认真的分析,找到属于“这一个”孩子的病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这是教师的基本功。

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不想研究问题,却想解决问题,这是目前相当多的教师的思维方式。

没有扎实的研究作支撑,教育方法可以从哪里来呢?(1)沿袭老例,或照搬其他教师的经验。(2)从其他行业“借鉴”。比如“承包”“罚款”之类。这就离谱了,有的简直属于“非教育行为”。(3)教师灵机一动想出来的点子。总之,没有研究作支撑的教育方法给人一种一般化和陈旧的感觉,没有特色,缺乏新意,缺乏逻辑性。

案例8 一本书引发的较量

为什么这位老师如此与学生较劲?因为他的教育理念是管理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他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单向的。这样的思想必然使他投入这样的“战斗”。

学生上课看课外书,这很常见,原因相当复杂,作用也相当复杂,包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而在有些老师眼里。只剩下了最外表的现象——违反纪律,进而因为学生“不给”,事情转变为“维护个人威信”,于是这位老师在教学时间,竟然置多数学生于不顾,旁若无人地与一个学生“单练”起来了。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吵架”了。

像这样的事情,教师提醒一下,学生把课外书收起来就行了,教师应该照顾大多数学生,继续讲课。但是课下要找他谈谈,像朋友一样跟他分享读课外书的快乐(只要是好书),同时提醒他学会自我控制,不要在课上看。

通情达理的老师才能熏陶出通情达理的学生。老师死心眼,学生就难免“一根筋”。师生打得“激情燃烧”,局外人从思维方式角度看,师生“彼此彼此”。

案例9 四部随身听引发的较量

能换位思考是教师很重要的思维品质。

我要是遇到此种情况,就不会当众让学生交出随身听,这太冒险了。我当场只会要求他们先收起来,课下再找他们谈。既然宣布过要没收,那还是要收的,我可以答应他们第二天就还,但要他们以今后不在教室听为交换条件,估计不会有多大障碍。然后我就拿着这四部随身听到教室向同学展示一下。此事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竟然冒老师之大不韪,上课听音乐,而且竟敢瞪眼不交,说明他们的心态已经很压抑,“豁出去”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愚以为,班主任应该及时找同学询问,了解下情况,想办法在百忙之中组织点学生喜欢的活动,让他们发泄一下。

已看了九个案例了,我感觉王晓春老师处理学生问题不急不躁,从现象找原因,对症下药,甚至找到问题后面的深层原因,这是与王晓春老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分不开的,也与他拥有深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分不开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王晓春)读书文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