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春节

        我的老家是古城襄阳,按照襄阳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上旬就开始了。腊八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但是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熬成的。

        腊八这天还要泡醋蒜瓣儿。把蒜瓣儿放进醋坛子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瓣儿泡得晶莹剔透,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全,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襄阳,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镇上的市集就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从街的这头,到街的那头,整个街上都是一个挨一个的货摊——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鞭炮的、卖标有“春节”字样的烟酒副食礼盒的等等,它们都是只在过年这个时节才会出现的。这些摊子让孩子们的心跳加快,他们快速地翻阅一副压着一副的年画,从头翻到尾,按耐不住终于看见内容很合自己口味的年画时的兴奋激动,刚想付钱买下,又怕后面的货摊还有更喜欢的,扔下一句“我一会儿会回来的!”就跑向下一家货摊,继续翻阅,直到整个街上所有的货摊都翻完,并在心里默默记下那两三个看中的年画的货摊,再回过头去把它们一一买下,这才心满意足地跟着大人回家了。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新衣。这件新衣可以是一件时新的棉袄,也可以是一件滑雪衫,或是一件皮夹克。如果去年买的是棉袄,那么今年就必定是滑雪衫。如果去年的新衣是红色的,那么今年的就必定是绿色的或紫色的。总之,一定要和去年的颜色样式都不一样。孩子们过年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第三件事就是买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小玩意儿。

        过年时孩子们兴奋,大人们也忙碌。他们必须准备过年时吃的喝的用的等一切,炸麻叶,蒸馒头,杀猪,蒸猪头肉,灌香肠,腌腊肉,买花生糖果糕点,办各种年货,给孩子买新衣,缝制新鞋,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

        过了二十三,人们就更忙了。在春节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必须把鸡鸭鱼肉、年糕萝卜白菜什么的都准备充足。

        除夕这天真热闹。家家赶做团圆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大红的对联,浆糊仿佛还没有干,屋里墙上满满都是贴好的各色年画,猪圈上牛屋上厨房门上甚至茅房上都各贴一副相应的对联。白天的时候,大人们会让孩子们去不远处的田地里家里去世老人的坟头上请老人回来过年;到了晚饭的时候,哪一家都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妯娌们围坐在炉火旁,闲话家常;家族的弟兄们则划拳喝酒,各个脸红彤彤的,说着掏心窝子的话。孩子们,堂兄堂姐堂弟堂妹们,则跑进跑出,一会儿在院子里放鞭炮,一会儿聚在桌子旁打扑克牌。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夜。

        第二天是初一,男人们和孩子们一早就会出动,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每到一户人家,都要说:“婶儿,叔儿,给您拜年啦!”主人家则赶忙迎出来说“稀客啊,这娃又长高了”,边说边端着果盘进里屋,从几个不同的袋子里抓出花生、糖果、麻叶等,一股脑儿堆在盘子里端出来,招呼客人吃,还顺手抓起一把往孩子们口袋里塞。

坐下没两分钟,刚聊了几句,孩子们惦记着村子里还有那么多家还没拜,就跑了,又跑到隔壁下一家去拜年了。等到村子里拜完一圈回来,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全是吃的。

        初二这一天的习俗是回娘家。一大早,已成为别人家的媳妇的闺女们,带着夫婿和孩子,一家三口或四口,男人骑着自行车,女人在后座抱着小娃,有时车前面的杠上还坐着大娃,一家三口或四口回娘家吃午饭。

        真是怀念儿时老家的春节啊,那时候虽然连彩色电视机都没有,却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最淳朴最浓厚的年味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家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