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魅力

下面我就开始我的叙事。在叙说我与高二2班的故事之前,先允许我给大家分享一首歌《父亲写的散文诗》。

  听歌时间......

  这是一次班会课上的切入点。第一次听这首歌最打动我的是这句:“我的父亲老的像一张旧报纸。”泪水瞬间决堤,我是一个性情中人,也容易感性,也喜欢分享。喜欢分享好吃的东西,好听的音乐,好看的书籍......

在我的备忘录里有这样一个专栏:教育心得。这些都是我的一点感悟,我接下来可能要分享给家长或者学生的。比如:第一句是:家长会上分享有的家长在朋友圈传递正能量,以蒋亨妈妈为例,陪伴孩子,每次回家做好吃的等等。发现蒋亨同学很乐观,很有正能量,我想大部分是从他妈妈身上来的吧。所以下次家长会我会请这位同学的妈妈分享她的心得。我会随手记录这些东西......所以,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歌曲时,就觉得应该分享给我的同学们,他们太缺这种东西了。那天班会课上,所有孩子聚精会神听完这首歌。听完,我给他们分享了一首小的随笔。

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老的像一个影子,

你是否还是控制不住偶尔的小情绪,对至亲的人恶言相向;

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在风中像一张旧报纸,

你是否拿着父母挣得血汗钱去挥霍,去买不适合这个年纪的化妆品、昂贵鞋服,去哄所                    谓的男女朋友;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你的父母瘦了一大圈,

手中的画笔是否还多了那么些不耐烦;

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老成了一堆旧纸钱,你是否还是放不下手中的手机,网络游戏。

如果再过几十年,你的父母在墙上慈祥的微笑,悄悄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你又会是什么样?

孩子,当你还很小时,父母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唱第一首歌,教你系鞋带......

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做?回家的时候多给父母一些温暖,陪伴......认真对待每一寸光阴,每一张画,每一份作业,认真对待父母为你创造的环境,不负光阴,不负青春。

当这首随笔读完,我看到七八个孩子抹眼泪了,大部分孩子都低下头,应该是有所触动。我觉得已经达到效果了,因为夏平老师曾经说过:“你要记住,你做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只要对一个孩子有用,那你就成功了。”

趁热打铁......

我带着孩子们计算了和父母可以待的时间。

从现在到高三,总共一年,假设每周回一次家,刨去寒暑假3个月,剩9个月,一个月4周,回家4天,总共36天;寒暑假各按一周计算,14+36=50天;毕业那个暑假假设可以待1个月,50+30=80天;上大学,平均每个人每年回家2次,一次3天,4*2*3=24天,80+24=104天;加上寒暑假,一次回家一周,7个假期,7*7=49天,104+49=153天;工作后,每年回家两次,父母可以再活40年,40*2=80天,153+80=233天。两百多天,也就是说你以后可以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一年不到。你还忍心回家对着父母再发脾气么?有的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趁热打铁......

又让孩子写下了自己对父母要说的话以及对自己的期许。

总之,我觉得这节班会课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很多孩子,他们不是不想学习,总结所谓的问题学生,追其根源,我认为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没长大,等他真正懂事了,这些都不是问题。二是自觉性不够,可是如果自觉性好的话,他们也不会来这个学校,我认为多分享,多启发,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更好。

甚至我还想过下一次的家长会,给孩子父母化妆,使他们瞬间变老,让孩子感受父母变老那一刻,是否会有所触动,因为他们已经是大孩子了,有些道理比你都懂,只是缺少动力,内驱力,自觉性。

我认为教育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不断敲打。作为年轻老师,我不能因为我的经验不足而毁了这帮孩子,因为他们进高中,第一位依赖的人就是他们的班主任。我喜欢分享,这个词语,他不是强制要求,而是用自己的感悟去打动你,自己去想,自己去悟。

比如说,这次三月份段考结束,班级总体有进步,我明显感觉到我们班孩子有些骄傲了,找不到自己了,然后呢,我想敲打敲打他们,可是直说很空洞,没什么感染力。正好,那天我在隔壁一班上课,一位叫刘凡的同学上课状态很以往不太一样,他文化课一直在班级前三,地理一直第一,情绪比较低落。下课我把他找来询问,他和我说美术专业课没考好,我问他考了年级多少名,他说40名。就这样,我也被触动了一下。将这件事和班里同学分享了一下,当我说完40名的时候,班里鸦雀无声,有一种很不一样的味道。我就说了句要有更高的追求,戒骄戒躁。剩下的自己去体会。

总之,我喜欢分享,留心生活中的点滴,随时记录,随时分享,只要有一丁点意义。因为他们已经是初中受过挫的一群孩子,我们要给他们希望。

作为年轻老师,我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此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与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