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北京下了今年第一场大雪,女儿中午下楼,见到雪就开始使劲叫唤,“啊~啊~啊~雪……”,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一米六几的大个子,活像个精神病,她回头看我喊妈妈~~妈妈~~,我赶紧配合地附和着叫唤“啊~啊~啊~雪……”,精神病的程度必须要超过她,这让我不禁想起来我小的时候。
(一)冷
我的老家在内蒙古,属于中国的大东北,所以我是东北人,这个事儿我解释过很多次了,中国东北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东北部,每次都有人惊讶地问我,啊?你是内蒙人啊,我还以为你是东北的呢,口音那么重,谁口音重啊,我普通话很标准好吗。东北到了冬天有多冷,很多人都形容过,但是怎么形容都无法形容出我身在其中的感受。
我家所在的那个位置处在一个风口上,冬天的平均气温都在零下40多度,到底穿什么能不冷?穿多少能不冷?这个我可不知道,我只知道要想活着就必须得“抗冻”。棉袄、棉裤、棉帽子、棉脖套、棉手闷子、棉鞋,我们还有大棉鞋和二棉鞋之分,二棉鞋没有大棉鞋暖和,但是即使穿着大棉鞋,出门还是会冻脚。
“下雪”在我看来就只是意味着“更冷了”,因为我们那里冬天最不缺的就是雪,初冬下的雪要想让它化了就只有等到春天,外面的低温就在那放着,整个冬天的雪也都在那放着,再下雪也就只是把前面的雪给埋上,雪只能是越摞越高,只要下过一场雪,外面整个冬天都是白色的,绝不会像北京这样,下了化、再下再化。
刚才说了,棉鞋分为大棉鞋和二棉鞋,我们的棉袄也分为大棉袄和二棉袄、棉裤也分为大棉裤和二棉裤,只要一下雪就要从二棉袄、二棉裤换成大棉袄、大棉裤,那对孩子来说绝对是折磨。穿到身上的棉袄棉裤简直无法让人行动起来,看上去就像一个球,跑不起来也就罢了,走路蹒跚也就算了,胳膊、腿根本抬不起来,连回个头都难,坐下难、站起来也难、上厕所更难、打雪仗是最费劲的,就像一个灵活的身体被套上了一个厚厚的套子,动弹不得,不过还好不怕摔,怎么摔都摔不疼,只是摔倒了爬起来也不容易。
(二)冰路
小时候整个冬天路上全都是冰,各人自扫门前雪,在我家那里不是一句成语,只是一句实话而已,街道上的雪没人扫,踩着踩着就变成了冰,每一条路都是一条冰街,我们每天上学都“打出溜滑”去,这可一点不夸张,那时候只有两种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和两条腿,镇子里去哪都不远,但是上一次街里也并不容易,几乎每天都有人摔跤,医院的骨科到了冬天总是人满为患。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三个班,无论有多少学生,都往这三个班里面插, 这么说吧,我们班毕业的时候有74个同学,这还不算没毕业就不念书的。冬天的时候教室中间要生炉子,中午没法回家吃饭,所有人都是早上带着午饭上学,饭盒放在炉子上加热,整个上午教室里都漂荡着午饭的香味。我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教室应该是个四方形,炉子左边四五列人、右边四五列,桌子和桌子挨着,出去上个厕所都要翻山越岭,排数也就是差不多八九排,感觉真的像个四方形,每天孩子们都是挤着上课,没有那么多桌子,两个人的长条桌要坐三个人,写字一只胳膊在桌子上面,另一只胳膊得在桌子下面,桌子上放不下那么多条胳膊。
(三)冻疮
每到下雪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同学手上、脚上、耳朵上的冻疮就开始发作,先是奇痒无比,教室里都能听见挠手的声音,然后慢慢地就开始破口流脓,只要生一次冻疮,无论怎么保养,年年都会犯,每个班级都有好多生冻疮的同学,他们连拿笔都很费劲,为什么总是在下雪的时候开始犯病,我并不知道,只知道他们是没法出去打雪仗的。
而得上冻疮却特别容易,只要哪个孩子有哪怕一天没带帽子或者手套,那冻坏了是妥妥的,我妈总说,这样的孩子父母不负责任,连手套帽子都不能给孩子戴好,明明是出门就冻透的天气,上学要走那么远还能忘记给孩子戴帽子手套,真是不可思议。常听说有人没戴帽子出门,回来用手一扒拉,耳朵就掉了,这可一点也不夸张,出去一会就全都冻僵了,洗完的衣服如果凉到外面,拿回来的时候是完全不能改变它的形状的,只要轻轻一掰,一件毛衣的袖子就被掰下来了。
冻疮的图片就不配了,看起来是非常吓人的。
(四)打雪仗、滑冰车
下雪的时候打雪仗,每年都有那么几次,但是绝不是天天打,这一般发生在第一次下雪或者每次刚下雪的时候,时间肯定长不了,因为刚下的雪是软的,能抓得起来、团得起来,隔一天雪就变成硬的了,看着好像还是软的,但是怎么扣都扣不起来;滑冰车、溜冰肯定也是有的,不用在冰上,路上就能滑,我记忆中特别深刻的还真有那么几次,冰车都是自制的,我爸用铁条在木板上缠上两道,前面拴一条绳子,我哥拉着我在车冰上跑,孩子们为了玩是不怕冷的,但是有的孩子穿戴正常在外面玩还是会被冻伤,所以大人们为了安全也不能让我们在外面久呆。
其实我们的冰上项目玩得最多的是打“出溜滑”和抽“老牛”,出溜滑不是到处都能打的,那样打得不爽,得找一个稍微有点下坡的地方,剖开厚厚的雪面,露出细长一条冰面,小朋友排着队打;抽老牛就是冰上陀螺,冰车不好做,一般的孩子都没有,鞭子好做、老牛也是自己找的,只要下面有个尖就能转起来,所以冰上的老牛千奇百怪,需要花钱买的东西,我们一般都没玩过。
(五)冰灯
冰灯确实是我们那个冰雪世界里的一大亮点。由于冬天太冷了,我们大部分时间是没办法出门的,其实就算是夏天,镇子里也很少有什么热闹可看,唯独看冰灯是一年一度孩子们盛宴,说来也奇怪,大马路上的雪都没人扫,却有那么多冰灯可以看。
可能是因为冰灯确实属于东北的一项特色,所以每年的正月十五镇子里的各个企事业单位都要推送出自己的冰灯作品参展,最后还要进行评选,每年的冠、亚、季军可以成为人们一年的谈资。东北人好面子,这绝对不假,冰灯是各个单位面子上的最佳竞争项目,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多少一定是代表着这个单位的能量值,到底财政局和工商局哪个更大气?公安局和检察院哪个更厉害?一中和二中哪个更有创意?都在冰灯里见分晓。
站在冰灯前面照相是必不可少的,冰灯有多漂亮照出来的照片就有多丑,闪光灯一打,脏兮兮的冰面像在白天一样清清楚楚,而冰面上的小灯泡更是像一只只趴在冰面上的蚊子,照出来傻得不行,可是大家还是乐此不疲,第二年继续照,东北人要是谁小时候没有两张冰灯照,那可真是太遗憾了。
(六)喝酒
外面一下起大雪,我爸马上就要整两盅,因为白酒能够取暖抗寒,东北人心血管疾病特别普遍,因为口味重吃得特别咸,盐也能抗寒。
大家都认为,下雪本来应该是不出门的,无论是因为冷还是以为不方便,但事实上并不是,下雪的时候正是串门的好时候,这是一种仪式感,你到我家喝点、我到你家喝点,外面下着大雪,屋里喝着小酒、唠着闲嗑吹着牛,那滋味真是太美了,现在每次我见到外面下雪的第一反应都是,要是我爸还在的话,我该跟他一起整两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