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方言杂谈-杌

上世纪,也就是实施土地承包制改革之前,我的故乡鲁西南农村还是比较贫穷的,家里基本上没有板凳可坐。常见到当作板凳用的,有刨出的树根,修理整平后当墩子坐,也有给闺女做嫁妆时,剩下的边角木料,做个简易板凳坐。家里来客了,就临时到邻居家去借凳子、椅子用。不过,也有得人家用麦秸秆、或用包棒子的外皮编成草墩子坐。当时,我家就有草墩子。编草墩子可是一门老手艺了,需要经过编、卷、捆等步骤才能编成。为了便于提溜挪动,一般在草墩子正面中间,敹上一个布提子。这种草墩子听说现在有专门制作的,卖给讲究养生的人家。

2021年3月拍摄

马扎,也叫马扎子,腿交叉作为支架,上面绷帆布或麻绳,可以合拢,便于携带,是一种小型的坐具。据史籍记载,大约东汉末年,胡人的“胡床”就传入到中原。“胡床”可以折叠,类似现代的马扎、折叠椅,“胡床”应该是马扎子的前身,属于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制品。但在当时农村人家绝对是正儿八经的家具了。虽然可以有,但因为去集市上卖,手里没有钱,所以一般的家庭还真没有马扎。

在鲁西南地区,大部分人称马扎子为“杌(wù)扎子”,也是有道理的,“杌”本指砍树剩余的桩子,康熙字典《集韵》解释就是“杌,刊余木。应是从“形象”考虑,矮小、似树桩,称之为“杌”,“扎”应是取其是“扎捆”的东西的意思,所以称“杌扎子”是有道理的。另外,鲁西南地区的人们,也有将“凳子”称谓“杌桌子”,也是取其“矮小、似树桩”的意思。

2021年3月拍摄

不论是草墩子、还是杌扎子,都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制品,至今仍然方便着人们的起居。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西南方言杂谈-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