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迷信有时简直太可怕了

作者和本书概要

约翰·伯纳姆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还曾经是美国医学史学会的主席,也是科学传播史方面的专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美国医学史、科学史和社会史,在历史学、医学和科学领域的许多重要期刊上都发表过文章,还出版了十余本科学史著作。

《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美国的科学与卫生普及》 研究美国从1830年起的科学普及史,揭示了这样一个令人迷惑的现象:曾经作为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的科学,在美国消费文化中,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导致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作者以19、20世纪美国的科学普及史为经,以公共卫生、心理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内的普及活动为纬,向读者展现了一部美国的科学与迷信的“战斗史”。

面对迷信的泛滥,作者敏锐地指出,科学之所以败给迷信,就是因为科学知识的传播出现了问题。阅读这本书,不但能帮助我们分辨朋友圈中的各种谣言和迷信,还能启发我们建立起一种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视角。:各种养生保健的“小技巧”、各种占星相面风水手相的“小知识”、甚至转发求转运的锦鲤……数不胜数。

内容

一、媒体的影响

  • 媒体追求传播效果,削弱科学知识的严肃性

许多新闻记者对科学只是一知半解,为了要追求新闻的传播效应,科学发现的事实常常会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夸大和歪曲。

  • 真正有价值的科学发现被媒体冷落

  • 新闻报道中的碎片化个例,违背科学精神

  • 广告是科普“对手”,推波助澜迷信传播

广告似乎天然就是科学和科普的死对头,广告中不但经常会出现常识性错误,还可能出现各种夸大和虚假宣传,甚至出现反科学的言论。

在看到各种与科学有关的新闻时,必须保持一份应有的冷静和理性

二、科学人退出了科普

“科学人”,指的是那些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同时也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

  • 科普最早期(19世纪晚期),科学人不仅仅是“科学”的传播者,而且是一种理性文化的代言人

  • 20世纪以来,各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快,分支越来越细,一个科学家开始很难成为传统中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科学家用日常的语言“翻译”科学的语言越来越困难。

  • 普通人与科学之间的鸿沟被新闻媒体所填补,报纸、广播、新闻和网络相继进入了千家万户,开始逐渐成为科普的重要媒介。

科学知识一旦变得严格起来,就会非常枯燥,大家喜欢听“薛定谔的猫”的故事,不代表大家真的就想要去学习怎么求解薛定谔方程,科普作家必须在“科学”和“普及”之间保持平衡。

三、大众丧失了怀疑精神

在科学和迷信不断斗争的过程中,起初是科学精神的胜利,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科学本身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确定性,大家对科学“太放心了”,导致理性的科学精神不断被稀释,再加上大家在不断接受着碎片化的知识,怀疑精神渐渐丧失,反而让迷信有了生存的空间。

  • 传播

  • 普及

  • 稀释

  • 碎片化

普通人接收到的是碎片化的科学进展和科学成果,导致人们开始把科学看成是一种新的“魔法”。

科学工作者们不能拒绝媒体,而是要去创作同时有科学性和传播性的科学作品。比如说美国的航空航天局,就非常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传播真正的科学知识,每次有了重大的天文学发现,在新闻发布会之前,他们会在社交媒体上进行预热,勾起大家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他们的发布会。也就是说,想要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科学家们也要服从传播学的规律,才能让科学打败迷信。

本文标题: 读《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迷信有时简直太可怕了
本文作者: AndyRon
本文链接: http://andyron.com/2018/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迷信有时简直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