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2 略说《中国净土宗》十一

(第六十九段)中国净土宗第九代祖师:澫益

澫益大师生年公元(1598-1655年),清朝吴县即江苏木渎人,又称智旭,俗姓钟,父号岐仲公,信仰佛教,诵持白衣大悲咒十年,夜梦观音大士送子而生澫益。澫益天生才智,从小就与众不同,懂事后自号八不道人。


八不道人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古人有儒、有禅、有律、有教这四大流派,道人既蹵(cù)然不敢,蹵然不敢就是不敢跟古人相提并论;而今人也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fú)然不屑,艴然不屑意思是对这些学人的学问不如自己而又不屑一顾。这不敢与不屑,是对古今习学四大流派的人的八种态度,故名八不;“道人”是超凡脱俗的意思,澫益自信自己就是超凡脱俗的人,故自号八不道人。

澫益从小就与众不同的是他七岁时就开始吃素,十二岁就博览群书,通读圣学。此时的他,心高气傲,对释迦佛教及老庄道教都看不上眼,并发誓要灭释迦佛教和老庄的道教,于是他不吃素了,大开腪酒,同时作出论文数十篇,谤佛谤道。直到十七岁时,他阅读到莲池大师写的《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时,开始心有所悟,悟到自己自以为了不起的学问与博大精深的佛法相比,就犹如萤火比太阳而羞愧不已,随即痛改前非,不再谤佛,并将辟佛论等书稿全部烧掉了。

澫益从此开始接触佛教,他二十三岁时,听《大佛顶经》中“世界在空,空生大觉”而生疑,不解为何“空生大觉”,因此而有了出家的念头,想体会研究这一大事。

澫益二十四岁时,一日梦见自己礼拜憨山大师,哭恨缘悭,相见太晚。师说:“此是苦果,应知苦本。”话还没说完,蕅益就急着说:“弟子之志,只求上乘,不愿听四谛法。”


师说:“且喜居士有向上志,虽然不能如黄蘗临济,但可如岩头德山。”蕅益对此回答,还想再问,突然被一种声音惊醒,心中想着,古人怎么也有高下之分,最后认为是自己梦想中的妄自分别。这样在一个月之内,三次梦见憨师,但憨山大师住在广东的曹溪,自己不能远从,于是从雪岭师剃度,命名智旭。雪师是憨山大师的门人,蕅益得的自然是憨山法脉。

蕅益出家后通学三藏十二部,博通诸宗教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统“禅、教、律”三学为一宗,最后全归净土,被世人称为“灵峰派”学说。

大师有什理由要将禅教律三学归穴于净宗念佛一门呢?是因为大师认为念佛三昧本名宝王三昧,是三昧中王,凡偏于圆教、权实之教等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中流出,也无不还归此三昧门,所以,禅教律理当归于净宗念佛一门。净宗念佛一门为至圆至顿圆之法,此法最能广度一切利钝众生,这也是各宗的共同愿望。

蕅益的标新立异,引来了当时一位名卓左军的居士,以崇禅抑净之心,投书问难于大师:“如何是念佛门中的向上一路?如何得离四句绝百非?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如何是淆伪处脑后一锤?希望和尚将向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语,撇向一边,亲见如来境界,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


大师答言:“向上一著,非禅非净、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或有一念与佛有隔,就不叫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此是淆伪公案。

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但能深信此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何止震动大千世界。”大师精辟的回答,为卓左军居士解开了疑惑,对后人正确认识念佛法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蕅益不仅是一位得道高僧,还是一位大学者,他的著作有《灵峰宗论》、《净土十要》等注释和论著共六十余种,其中《澫益大师净土集》为其净土教法之专著。蕅益的佛学深受天台宗学说的影响,以一念统摄教禅各家,而最终则归于念佛的当下一念。

大师告诉信徒们:“不要在心外求法,法外也无处觅心,整天参禅、看教、学律,终是一念。一念者,就是要至心念佛,如果一切众生以此谛信念佛法门,那么教、禅、律都可以归入这一最高的法门中,不再有分歧了。”


大师最先修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后一心专弘净土,模仿弥陀,也发四十八大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常对学人说:真能念佛,当放下身心世界,这就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再起贪嗔痴,这就是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这就是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这就是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这就是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这就是大智慧。

如果不能放下身心世界、不能断贪嗔痴念、不能远离是非人我、不能做到无间断夹杂、不能停止妄想驰逐、不能做到不被其他外道所惑,就不是真念佛。

念佛要想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别无他法,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也可以,不记数也可以。如果初发心时,就叫你参话头,不著相,学圆融自在,这样总是信不深、行不力,即使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公案,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然用不着。

大师目睹当时律学多伪,禅徒空腹高心,不重视戒律,于是以弘扬戒律为己任,撰述了《毗尼集要》、《梵网合注》,又作“五戒歌”:“受戒易、守戒难,莫将大事等闲看,浮囊度海须勤护,一念差池全体残。理胜欲,便安澜,把定从来生死关;任他逆顺魔军箭,凛凛孤怀月影寒...。”从这些歌词里可以看出大师对戒律的重视,指出离戒念佛是不能过生死关的。


顺治十一年冬,大师示疾,示现得了点小病,于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晨起,与四众弟子告别,中午时,趺坐绳床,双盘腿坐在用绳子贯穿制成的座椅上,向西方举手而逝,年五十七岁、法腊三十四年。师圆寂后,弟子成时私谥“始日大师”之号、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后人奉为净土宗第九祖。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大师在往生之前,告诫弟子,说他死了以后肉身火化,然后,把骨灰和成粉撒到水里喂鱼,跟水族众生结缘。这是很多大德都常有的一个愿望,而水葬山葬等等也是允许的,但佛门自有佛门的规矩,有些寺庙的规矩是高僧死后是要先坐缸的,不是即刻就烧,坐缸要三年后再开龛,再按遗愿处理。

门人在三年后开缸时,发现大师容颜依旧、栩栩如生,就跟活人一样,还是盘腿端坐,头发还长了。大师的弟子们经商议后,一为缅怀之情、二为给后人学佛启发信心,就没有依照大师的遗嘱去火化,而是建了灵峰塔,将大师的肉身舍利供养了起来。

学佛人都知道,舍利只有戒行精严的高僧大德们死后才有,戒行不精严的人是没有的。舍利有很多种,通过火化,得到形态不一,或五颜六色、或有光泽的结晶体,叫做舍利骨;头发,叫做头发舍利;指甲,叫指爪舍利等,统称为舍利子。而肉身不坏,叫做肉身舍利。肉身舍利最能给人信心,最能证明佛法的真实不虚。


中国佛教各宗派的祖师们,几乎都有示现肉身舍利的,表示他们并没有死,只是暂时离开了这个人世间,回到诸佛净土中去了,在诸佛净土里,只要没有成佛,他们仍然在修行,待因缘成熟后,他们还会来人世间度众生,如此周而复始,待二德圆满后,才能成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12 略说《中国净土宗》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