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至第四十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道德经》,收获不小,每每读来,心灵都有所启迪。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学,慢慢体味,经常复习,才能更多的悟出其中的玄机。

今天复习36章至40章

第36章 柔弱刚强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拢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让它强大;想要废除它,必先推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是一种微妙高明的道理。柔弱必能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第37章 道常无为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译文】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的,却又好像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则,无为而治,天下万物就会按自身规律正常发展。当它的自生自长产生贪欲时,我就用道的真朴去整治它。用道的真朴来征服它,就不会再起食欲之心了。没有贪欲自然会清静无为,天下万物将自然而然走向稳定、安宁。

第38章 处实去华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的人不需要刻意表现德,却时时刻刻都展现出德,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下德的人表现为行为做事时时提醒自己不失德,所以实际上没有达到德的境界。上德的人顺应自然做事,不必刻意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做事,却是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施为,如果没有得到回应,于是扬着胳膊,强迫别人跟随他去行动。所以,失去了道后才有德,失去德后才有仁,失去仁后才有义,失去义后才是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社会动乱的祸首了。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因此,忠信守道的人立世,为人当敦厚而不轻薄,实在而不虚华。所以,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第39章 贱为贵本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过去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假若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假若神不能保证灵验有效,恐怕就会消失;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君王自称为“孤”、“寡”、“不毂”,这不正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无须去夸赞称誉的。所以有道的人君既不会像美玉那样碌碌光洁华丽,也不会像顽石那样珞珞坚硬粗劣。

第40章 有生于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它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都是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而看得见的有形质却生于看不见的无形质。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至第四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