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人间游戏(二)

图片发自App

三、什么是游戏?

伯恩认为:沟通游戏是两个人相处时一连串的交流与沟通,但这种沟通并不愉悦。伯恩对游戏的定义不同阶段有所不同,这里采用他《人生脚本》中的说法。他说:游戏是一系列隐藏的沟通,具有重复的本质,并会导致一个明确的心理结局。他还提出了一个描述游戏的基本公式:

饵+ 猎物= 反应—混乱—转换—结局

他还说,如果一种沟通系列不符合这个公式,那就不是游戏。

一个发起“沟通游戏”的人,就像在钓鱼:放下鱼饵,吸引一条鱼来上钩。只要有鱼上钩,游戏便开始。所以,至少要有两个人才能玩“沟通游戏”。如果有人想邀请你进入游戏,而你不给他任何反应,游戏便无从发生。

举个熟悉的例子:

5岁的小孩Johnny在客厅拉着玩具车跑来跑去,碰掉了茶几上的玻璃杯。

妈妈听到撞击声马上走到客厅,看见玻璃杯被打碎在地。

“这是谁干的?”妈妈问。

“是猫咪干的。”Johnny回答说。

“胡说,猫咪在院子里。”妈妈说。

“就是猫咪,不是我!”Johnny开始大声哭闹。

“我才不要一个撒谎的孩子!”妈妈大声喊。

这个游戏可以叫做“可逮着你了!” 很明显,妈妈知道玻璃杯是Johnny打破的,可她明知故问是谁打破的,表面上这是她的成人自我状态在询问信息,但心理层面,这是在邀请Johnny在撒谎——Johnny真就这么做了。

妈妈的指责和Johnny的抗议让局面陷入混乱。妈妈从成人状态转换成父母状态,变得很生气。

结局就是妈妈突然间产生一种自持正义的愤怒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妈妈并没有故意或者有意识地设在圈套来“引”Johnny上钩。

相反,她只是因为当时情况而心烦意乱。

对于Johnny来说,如果他当时承认“是我干的”,便不会岀现后面的“游戏”了。

图片发自App

一般来讲,“沟通游戏”有几个特点:

处在游戏中的人并不自知,至少表面上看并不是有意制造冲突。

游戏结局很混乱,大家的感觉都很挫败,互相指责。

游戏是一再重复的。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最熟悉的“沟通游戏”一玩再玩,人物和背景会变,但游戏的形态是一样的。

参与游戏的人之间会有“隐藏沟通”。在表面的沟通下,会有隐藏的讯息在传递。

图片发自App

四、人们为什么要玩游戏?

游戏并不好玩,人们为什么还要玩呢?

人们玩“沟通游戏”是因为它能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关注,或是打发时间,或是强化早期对自己、对别人或者对命运的看法。

这里涉及TA理论里重要的两个概念,一个是“安抚”,另一个是“时间结构”。

伯恩描述人类有几种共通的需求,其中之一就是对身体接触和心智刺激的需要,伯恩称之为“刺激的渴望”。

婴儿必须有别人的触摸才能自然成长。这种需求可在日常的亲密交往中得到满足,如父母替他换尿布、喂东西、轻拍背,给他扑粉,爱抚他,拥抱他等。有句俗语:“如果婴儿不被安抚,脊髓将会萎缩”。

随着婴儿长大,对触摸的需要这种早期基本形式开始改变,变成了对认可的渴望。

对触摸和认可的渴望可由安抚得到满足。当一个人用微笑、点头、皱眉、口头问候等表示对另一个人的认可时,这种认可在TA里被称为“安抚”。

伯恩选择这个词,是来自婴儿对触摸的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安抚就构成沟通。

在刺激渴望和认可渴望之后,接下来便是结构渴望,也就是如何安排时间。人类永恒的问题是如何安排,也就是结构化其觉醒的时间。

人与人相处时,度过时间的方式有六种,伯恩称之为六种时间的结构,分别是:

(1)退缩;(2)处在仪式中;(3)消遣(或译作闲谈);(4)活动,即工作或干活儿;(5)玩心理游戏;(6)亲密。

伯恩认为,这六种分式可以满足人对时间结构的需求。人们在获得、给予或避免安抚的过程中,时间得以安排。

退缩是一种避免安抚的方式,此时人们彼此不做交流,比如在地铁上。

仪式和闲谈提供了表面上的起码的安抚,比如两人见面后的彼此问候。

心理游戏也是安抚的来源,当然经常是负面的,但是因为结构渴望所表达的需要是避免无聊,人们宁愿得到负面安抚,也不愿意没有安抚。

活动和亲密一般是提供了一个正面安抚。

图片发自App

《人间游戏》书中,伯恩列出了玩心理游戏的“六种获益”,提出了游戏分析的理论要素。

下面选其中一则典型游戏加以分析说明。

夫妻之间最常见的游戏:

怀特夫人抱怨说,因为丈夫严格限制她的社交活动,所以她一直没能学会跳舞。

心理治疗令她的态度有所转变,她的丈夫也因此对她更为宽容。

现在怀特夫人可以自由地扩大她的社交圈。

她报名参加舞蹈班,结果失望地发现她对舞池怀有“病态”的恐惧,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

游戏分析:

【主题】“要不是因为你”

【目的】(1)寻求安心(“不是因为我害怕,而是因为他不让我去做”);(2)自我辩解(“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因为他阻拦我”)

【角色】受到限制的妻子,专横的丈夫

【心理动力学】最有可能源自恐惧

【范例】儿童期父母的限制,现在换成丈夫

【沟通范式】

社会层面的沟通:父母状态—儿童状态

怀特先生:“你得呆在家,照顾家庭。”

怀特太太:“要不是因为你,我本可以在外面玩得很开心。”

心理层面的沟通:儿童自我—儿童自我

怀特先生:“我回到家时你一定要在家。我很害怕被遗弃。”

怀特太太:“如果你帮我避开那些恐怖的情境,我就呆在家里。”

【步骤】(1)命令—顺从(“你得呆在家里”—“好的”);(2)命令—抗议(“要不是因为你”)

【获益】

(1)生理获益:维护神经组织健康;

(2)存在性获益:妻子的心理地位——“所有男人都是专横的”——得以确认;

(3)内在心理获益:对丈夫的屈从能让妻子避免体验到自己的恐惧;

(4)外在心理获益:通过丈夫的约束,妻子回避了她害怕的公共场合;

(5)内在社交获益:通过顺从,妻子获得了说“要不是因为你”的特权;

(6)外在社交获益:当妻子和女性朋友们聚会时,这将转变成一种“要不是因为他”的共同话题,使整个群体凝聚起来。

伯恩认为,沟通中的游戏是造成人们心情沮丧、彼此伤害的重要,原因。他将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游戏分门别类,加以命名、讲解、分析和研究,目的就是让人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沟通对象,让人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得更融洽。透过这些游戏,你是否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不妨试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推荐阅读:人间游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