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55


“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五十五(1224)

今天接着昨天话题继续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创生的历史观照。

(三)2001年至今:课程改革,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是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它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至今,语文新课程改革已历经十余年。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出台,明确提出:要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由此可见,通过课程改革的深化,办出高质量的教育将是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

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探索在提高教学效率,规范教学活动,明晰学科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过于理性的思考方式也带来了语文教育工作者们的反思。21世纪的语文教学试图在学习西方与回归传统之间,在工具与人文之间,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取得平衡,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发展,摆脱教学法研究的束缚,从人文关怀的高度反思和改进语文教学。

1.教学改革转向: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课程

语文新课改的历程,其实也是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课程的过程。新课改前,教学改革都集中在教学法层面,这种技术层面的探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因为再精致完备的教学法也无法撼动内容上的缺陷。于是,在新课改中,课程的概念被广泛提及,并且以语文课程的整体构建来推动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巢宗祺认为,要做到开放、有活力就必须使课程内容和结构具有开放性,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

在课程管理体制上,新课改大大推进了三级课程体系建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完善,教材真正实现“一纲多本”,为开放有活力的课程提供了可能。这增加了地方和学校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使语文课程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并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在课程资源意识上,教师不再唯教材马首是瞻,用开放的心态使用教材,扩充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实效性和积极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