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世界首富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每个成功人士往往都有一种特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更是被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很多国际上顶尖的大企业,定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这种特定心理特征叫做“成长型思维”。 

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特质和能力都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得到发展。他们更乐于接受挑战,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更加坚韧,他们认为遇到的挑战可以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挑战越大也就意味着成长的空间越大。即使挑战失败了也不会轻易否定自己,而是从过程中寻找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

但固定型思维的人往往害怕失败,他们尤其担心自己被嘲笑和否定,因此拒绝接受挑战。所以他们的发展空间也会受到很大限制,只会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是时容易放弃,因为他们害怕失败。虽然他们也知道努力会带来成功,但往往会去选择忽略这种可能性,因为害怕努力了但依然失败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两种思维模式,只不过有些情况下成长型思维会占上风,而有些时候固定型思维会占上风。到这里你应该也知道了,我们更应该具备成长型思维,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训练和强化这种思维模式呢?下面我列出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理解大脑的可塑性

我们的大脑和肌肉一样,可塑性很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负责传递信息的组织叫做“突触”,突触会根据环境的刺激不断生长。当我们每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的知识,迎接新的挑战,就会产生新的突触。当强化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时,突触就会得到巩固。而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的大脑灰质,就是从这些新的突触中形成的。也就是说,经常通过思维训练,你会变得更加聪明。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出租车司机的大脑往往会比公交车司机的大脑差生更多的灰质,这是因为公交车司机都是常年行驶在固定的路线上,而出租车司机会经常去到不同的地点,走不同的路线。


第二步,更加注重过程

与结果相比,我们更应该注重努力的过程。如果你在做事时听到别人对你说“你真聪明,做的太棒了”,或者是“你很努力了,但你可能并不适合做这件事”,这些以能力和结果为中心的评价往往会使你在后续呈现固定型思维特征。因为你会无意间把自己和结果联系在一起,如果自己努力过但没有获得好的结果,就会选择回避挑战,从而避免失败。

但如果你在做事时听到的是“你对这件事很负责任”、“你做的这些尝试很有效果”,这些以行动和努力为中心的评价往往会使你在后续趋向于成长型思维。因为你会把自己和努力挂钩,并对自己的努力过程进行反思,做出一些优化和改善。所以不妨经常在做事的过程中肯定自己、鼓励自己,认为自己一定能行。


第三步,敢于跳出舒适区

为了训练和强化成长型思维,我们就必须经常跳出自己的舒适区。那些不愿意跳出舒适区的人,往往会把取得的成果归功于自己的天分。这样的话一直成功还好,一旦遭遇失败,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天生没有这个能力,根本不会去思考做事的过程,去反思究竟为什么会失败。

经常跳出舒适区,会促使我们从固定型思维转化为成长型思维。因为你原本不会做或者不敢做的事才能称之为挑战,一旦你尝试去迎接这些挑战时,你就会把目光聚焦于努力的过程,想方设法来提升自己,从而赢得这些挑战。

比如平时你是一个不愿意多走一步的人,但你为了挑战自己,决定三个月后参加42公里的马拉松赛跑。为了完成比赛,这三个月里你会坚持训练,不断让自己可以跑得更快更远。所以即使三个月后你没有在比赛中取得名次,这个努力迎接挑战的过程也会使你获得成长。 

以上就是关于成长型思维重要性的介绍,以及训练和强化的步骤。想要一直保持成长型思维并不容易,需要时刻警醒陷入固定型思维。特别是当周围的人对你说三道四,这很容易使你失去自己原有的方向。所以重要的是保持独立思考,牢记自己的目标,不忘初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和世界首富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