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与象山书院

应天山云雾缭绕

鹰潭境内上清以东五里,有应天山,南北走向,海拔811米,方圆数十里,远处观之,宛若大象。山南山北两高峰,山势陡峰,怪石古松。唐朝佛教禅宗学者、中国佛寺丛林制度的创始人马祖,曾寄住北麓,时人称应天山为“禅师山”。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有僧人莹者在此建应天庙,虽山寺已毁,后人亦称“庙上。

应天山西麓开阔,垄田数十亩。峰峦叠翠,锦绣屏障。每当春夏,暴雨数日,应天潜形,时而骤雨初歇,山间云雾忽聚忽散,飘缭周围。初冬季节,枫林如丹,寒林消瘦,虎啸猿啼,空谷传音。四季景色,无不鲜明。应天山以它景色优美的魅力,吸引了名僧建寺庙,更招来了名儒办书院。

“象山先生”陆九渊

南宋淳興十四年,有彭世昌、张伯强游此山,见山景秀丽,结庐于此。时值创办书院之风盛行。于是,彭、张二人请当时在家讲学的陆九渊来此创办书院。是年冬天,四十九岁的陆九满初登应天山,见办学条件极好,景美境幽,静谧安逸,又无车马喧器,非常高兴

次年春,欣然携二子偕数友前往。移址西麓东坞,艰苦创业,宿草堂,除杂草,挖荆棘,平基地,砍木料,筑山房,刳竹接筑引清泉。九渊别出心裁,称书院为精舍。“环顾山形,宛然巨象。于是易应天山为象山,自号象山翁,亲手书匾额为“象山精舍。

从淳熙十四年至庆元元年(1187~-119年),五年间,“来见者千人”,四方学徒云集。诸子环绕精舍各自结室,九渊根据各人性趣志向,分别题名为“居仁斋”、“由义斋”、“养心斋”、“明德”、“備云”、“达诚”、“琼芳”等。一度荒芜的毛草之地,变成书声琅琅、琴声悠悠的热闹场所。应天精舍一时名声大噪,连大理学家朱熹亦慕名欲往,致书九渊,“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

象山书院遗址

应天精舍后因交通不便,迁往贵溪三峰山下。

天下山水之妙,有以诗传者,有以画传者。陆九渊虽离开应天山,却对应天山非常热爱,看书、抚琴、观瀑布、诵经训,登高远望,五年的生活太丰富了,感情迸发,曾赋《应天山》诗一首:“我爱应天山,山高数万丈。上开园池美,平林千万状。山西有龙虎,烟霞耿相望。寒清漾微波,暖翠团前障。无光入行舟,野色随支杖。吾党二三子,幽赏最清旷。引兴谷云边,题名岩石上。碧桃吹晓笙,白鶴惊春帐。一笑咏而归,千载犹可尚。”

如今,应天精舍只剩基脚墙石,当时学子舂米用的石臼、石雕一块。应天山依然叫应天山,学者、游人称为象山书院。“象山书院”曾被列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名扬天下。

三峰山象山书院

你可能感兴趣的:(陆九渊与象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