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父女的红绿灯乞讨……

午后,阴霾的天空,要下雨的前奏。

提前预约了顺风车,准备出门办事。上车后,习惯性地坐在车右后位,随手将顺风车车主及车牌号截图发给了L先生,告诉他,我已安全上车。

在导航的指引下,车主熟练地驾驶,而我也懒得跟他攀谈,低头一直玩手机。

突然,车主“咦”了一声,说道:“这对父女,昨天不是在新北的吗?今天到武进来了啊!”,他说话的同时,我抬起来头,顺着车窗外望去,只见那红绿灯路口,一位右脚有些许残疾的父亲,正背着女儿向私家车主挨个敲窗乞讨,已慢慢地朝我们走过来。

车主拉下窗户,往那位父亲的桶里扔了一块钱,伴随着硬币的“哐当”声,我发现背上的女儿居然是面无神情、双眼无焦的,只有那冻的红扑扑的脸颊,在反抗这寒冷的天气。不经心里咯噔一下,或许是做了妈妈的缘故,此时的场景,真是深深地扎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那么的疼。

一瞬间,我的被害妄想症就激发了,脑子里千万个念头闪过:这孩子是被拐卖的吧?她的爸妈是有多着急呢?还能找到她吗?拐卖的孩子不会背着出来乞讨吧?为了博取同情只能背着拐来的孩子吧?他们对眼前的小孩做了什么?她为什么会如此听话呢?这个小孩到底遭遇了哪些?我家小末一定要叫家人看管好呢?万一……,摇了摇头,让自己清醒一下,不敢往下想了。

还记得几年前,在南京上大学,常常要坐长途汽车到中央门汽车站,那一片的治安,在我看来相当混乱,曾经跟舍友J就亲眼目睹,小偷明目张胆地在我们俩前面行窃,我喊了一声,没偷成,原本两个在后面负责打掩护的中年男人,就开始追我跟J,吓得我们撒腿就跑,跑了很久确认安全,才停了下来。不知当时是太过单纯还是愚蠢,现在的我肯定不会喊了,怕有生命危险啊!

行窃事件仅为插曲,重点是那有一群的儿童乞讨者,我跟J走到一座天桥上,好家伙,一群小孩跑过来,抓腿的抓腿,拉包的拉包,抓手的抓手,嘴里喊着让我们给钱,不给钱不放手,我跟J掏钱给他们,他们居然还到包里去抢钱,真让人无奈,给不到他们满意的数,完全不会罢手。

途径的人,一个个都要被这些孩子围攻骚扰,有些路人会给钱,然后很无奈地让孩子们松手;有些路人也会给钱,但在孩子们不松手的时候破口大骂;有些人估计经常经过这里,被孩子们骚扰烦了,甚至会出手……

面对这样的童乞,我能做些什么呢?

我发现,我无能为力。

于是,带着沉重的心,打开百度搜索,浏览了很多这样案例,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不忍直视。

最为刻骨铭心的是一句江湖黑话,四个字“采生折割”(“采”是寻找,“生”是幼童,“折割”即用暴力手段致残。),这四个字配上视频,让我几近崩溃。

这些背后丧尽天良的暴徒深知,孩子成熟的行乞手法,是他们能够用来谋生的本钱;孩子残缺的肢体,是他们发财的好工具;孩子愈加畸形的手脚,才更能挑战路人的良知……

社会上也不乏有公益组织发起关爱活动,但结果如何?谁也不知。

最近一起活动,在2017年的第一天,由复旦大学的几位师生联合发起的“一分钟行动”,呼吁公众当天为乞讨儿童做一件小事:或“陪站”一分钟,或代表社会向其“道歉”一分钟,或花一分钟与童乞的眼睛“拼图”合影,以此,让童乞认识、体会尊严,同时也呼吁人们更多地关爱那些乞讨儿童。

这样的行动,初衷是好的,一方面的确让这个社会又开始关注童乞,但另一面,我看到的是一个企业为自己做的一个花式创意宣传活动,很多人都开始关注了他的企业,正真对童乞起了多少效果呢?目前没有看到,但会持续关注。

不希望“童乞”和“罗一笑”那样成为营销的一种手段,成为激起人们同情心而牟利的工具。

他们只是个孩子,一个本该在学堂里朗朗诵读的充满童真的孩子,一个本该在阳光下快乐玩耍的天真无邪的孩子,一个本该在父母身边哭闹撒娇的无忧无虑的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对父女的红绿灯乞讨……)